分节阅读 6(1/2)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相反者,就是道选定的变动方向,而弱小者,则是道选定的作用对象。所以,使事物向对立面转化,使无、弱、此等转变为有、强、彼等,这就是道的作用。例如:天下之物作为有物当然都是生于有,而任何"有"当然都是无转化为有也即从无到有而产生的。
道生玄,玄由同出异名的两对立面如有无、彼此、强弱等构成,反者道之动--对立两面之间的相互转化如无转化为有、此转化为彼等生成第三种物体,而第三种物体之和当然也就是世间万物。万物仍都是由阴阳两对立面共同组成的对立统一体--玄,而阴阳两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对冲中和作用,则导致和实现了万物的平衡与和谐。
注:阴阳就是构成玄的两对立面的统一代称。
------
本章是老子对道的本质的经典表述,指出了对立面之间的转化就是道运动的本质,而使弱小者转变为强大,就是道的作用的本质,并以万物从无到有的产生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把万物的产生过程具体归结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自己的世界观的精确描述,也使得他的世界观真正成为以玄和玄律为基础的玄论,或者说成为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世界上第一个以玄学形式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人是老子,而不是2000多年后的马克思。
虽然老子以玄、玄律为基础,以方fǎ • lùn等为主要内容的玄论不是很完善,未能包含明确完整的认识论等辩证唯物论的其他内容,也与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论结构不同,但已经包含了它的基本内核:建立在玄和玄律基础上的本体论、方fǎ • lùn等。特别是以玄律为核心而形成的方fǎ • lùn,涵盖自然、社会两大范畴,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方fǎ • lùn--表现为一系列治世、作战、处事、处世的原则和方法等,老子更是无与伦比的集大成者。
所以,老子的伟大,可以说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他在2500多年之前的简陋科学条件下就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及其一系列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而在他身后的2500多年之内,人们却仍都不能正确理解他,以至关于《道德经》注释疏解等虽多如牛毛,但多种注解之间却彼此矛盾,莫衷一是,没有一种真正抓住了玄论这个老子的思想核心,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老子所具有的超人能力和智慧。}
第四十二章损益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人所厌恶的东西,不外乎孤、寡、不(不善),而最高贵的王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
物体或貌似受损而其实受益,或貌似受益而其实受损,因此,别人教给我的东西,傍晚就议论而教给他人。因而就是那些强良者,也不可能令我走投无路,而我也将把这一点作为治学的起点。
-----本章再次论述了貌与实、损与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只看现象,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损益和貌实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至柔之物,可以任意驰骋于至坚之物之内,但任何"有"都不可能进入到"无"之内,我因此而得以知晓无为的好处所在。以身作则和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好处,天下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比。
-----
任何"有"都不可能进入到"无"之中,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但老子从这个简单事实中却看到了无为之益--任何有为都不能克制无为:因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从而根本就不存在需要克制的对象,从而以不变胜万变。这确是独具慧眼。}
第四十四章辨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位和身体,谁更值得爱惜?身体和财物,谁更值得多关注?得到与失去,谁更有害处?
过分的爱惜必然要带来过大的费用,较丰厚的收藏也必然要带来较多的损耗;所以,懂得知足就可以避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失败,而能够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保证安乐长久。
-----
什么是多与少?什么是利与害?什么是本与末?老子通过辩证分辨是非,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多少、利害、本末等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极端情况,因而只有知足,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可能真正得到满足,也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第四十五章大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
躁胜寒,静胜热,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完美的成品就象是残缺不全,如此它才不会存在应用的弊病;满盈之器却总象空空如也,如此它才能用之不穷。笔直的物体总象是弯曲不直,巧妙到极点就象是笨拙之极,极有赢余就象是不足,真正的善辩就象是言钝语迟。
躁热可以胜寒,而静却能胜燥热,所以,求静无为从而形若缺而实大成者,可以作天下的君长。
-----
本章实际上是承接40章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进一步发挥和应用。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和现象--成是对缺的否定,而大成是对"成"的再否定,但似乎又回到了"缺"的状态,以及躁可胜寒,而静则可进一步胜躁等实例,说明了那些能够返朴归真而真有大成的人,其实就是那些能够求静无为的表面若缺者或大智若愚者,从而他们就可以作为天下的官长。老子由此而解答了君长应有的品德以及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
第四十六章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