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老子 道德经 > 分节阅读 5

分节阅读 5(2/2)

目录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永远都是默默无名的,侯王若能遵行这个原则,则万物都将自然治化。若治化之后侯王又欲争名夺利,我将用默默无名之朴为例去警告他。

默默无名之朴使他镇定下来,他也将不会再去自取其辱,而代之以无为清静,则天地万物将会再次自然治化。

-----

不求名利,无欲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则万物就会自然治化,这是老子治世的基本思想。对于自然界来讲,确实是这样: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讲,产生阶级、国家、争名夺利等,这也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侯王自己"欲作"的产物。所以,人类阶级社会是不可能"自正"的,也不可能退回到原始公有制社会,因而必须由人类自己依法治理,民主平正。}

第三十八章探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品德高尚的上德者从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品德高尚而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下德者则总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品德低下而无德。

上德者一切顺其自然,当然不会有自己的施德目的、作为和对象;上仁者则刻意推行仁,但也一视同仁而没有确定的施仁对象;上义者刻意施义并有自己的对象范围;上礼者则刻意推行礼而没有人响应,乃捋起衣袖上前强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礼这个东西,其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而前面所述也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道没有落到实处,这就是昏庸愚昧之源头。

所以,大丈夫要立足于富有忠信之地,而不能立足于缺少忠信的地方;立足于道已落实之地,而不能立足于道华而不实之地;因而就是要去浅薄之礼而取厚实之道。

-----

本章通过道德仁义礼之间的比较,形象鲜明地说明了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指出未能落实道乃是昏庸愚昧的源头:"道之华也,愚之首也",而礼则是"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因此,必须去礼而取道。这里深刻体现出了老子对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提倡什么"刑不上大夫"等不平等礼遇的周礼的深恶痛绝,因为这种人为划定不平等级别的做法其实就正是在鼓励人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正是在彻底消灭人的忠诚和守信等优良品质的作用,从而人为为祸患dòng • luàn的形成奠定客观基础。因此老子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对礼持完全彻底否定的态度。很显然,老子全面否定礼的这种态度,与其提倡"小邦寡民"的原始平等公有制社会、崇尚自然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第三十九章统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其贱之本欤,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自古以来得以成为一个统一体的得一者:天得一实现了清明,地得一实现了安宁,神得一实现了灵验,谷得一实现了充盈,侯王统一天下而实现了天下的太平和公正。

它们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天若无清明,恐怕就会开裂;地若无安宁,恐怕就会爆发震荡;神若无灵验,恐怕就会失去崇拜;谷若不能充盈,恐怕就会枯竭;侯王若无基于至高的尊贵,恐怕就会垮台。

所以,贵必然以贱为根本,高必然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才会自称孤、寡、不(不善),这乃是他的低贱之本呀,不是吗?

所以,什么都想得到,就什么也得不到;因而不欲稀缺华丽象块高贵的美玉,而只想坚硬普通象块低贱的石头。-----

老子在本章列举诸多事实说明了统一的重要性,用以说明若天下不能统一,就会动荡不安,天下只有统一才能平正。而侯王的高贵作为天下统一的基础,是以其低贱之本为基础的,因而只有保持硌硌若石的低贱本质,才能永保高贵和统一。老子这是在论述为君之德。}

第四十章道褒无名

上士闻道,堇(尽)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了解了道,尽其所能而落实到行动上;中士知道了道,则半信半疑;而下士听说了道,大笑以对,不过如其不笑,则道就不成其为道了。因此,《建言》上这样说:真正懂道者,反而象是什么也不懂一样;真在事道方面取得了进步者,反而象是退步了一样;真正安然事道者,反而象是有毛病一样。

真正崇高的品德反而如同空旷的深谷一样,真正清白之誉反而象是污辱一样,真正宽广的胸怀反而象是心胸狭窄,真正淳朴敦厚的品德反而象是无知浅薄,真正的真诚坚贞反而象是变化无常;方形大到无边无际也就没有了角落,较大器物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磨制从而较晚才能成功,真正洪亮的声音(如次声)反而无法听见,大到没有边际的物象当然也就没有了形状。

所以,道最赞赏那种返朴归真、默默无名的品质,例如,只有永远默默无名之道,才能既善为万物之始,又善使万物有成。

注:《建言》,取朱谦之之校。

-----

通过上中下三种人对道的态度,老子描述了道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貌实相悖现象:"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并进一步以多种日常现象如大白如辱等为例,为我们论述归纳了这种貌实相悖现象的普遍性,从而为我们揭示、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如从辱到白,再从白到如辱的大白,就是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大白虽如辱,却不是辱,而是辱的否定之否定。

最后,再由否定之否定规律,得出了"道褒无名"的结论--道最赞赏那种因否定之否定、返朴归真而回归如费、如退、如类、如谷、如辱、如偷等无名状态的事物,因为只有具有了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无名品质,才真正是具有大智、大成、大白等品质的具体表现,比如,既善始又善成万物的恒无名之道本身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第四十一章道生万物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