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篇(13)(1/2)
燕昭王雪耻
乐毅做为战国时代中后期著名的战将、军事家,知道一个道理:战事一开,燕国和齐国没有缓和的余地。
一战定国运,这是他要做的。
不把齐国打趴下,燕国就会遭到齐国的报复性打击,离亡国的命运,就不远了。
燕昭王卧薪尝胆三十年,总算引领残破的燕国,走向了新的高度。
此战不胜,不仅是燕昭王的心血全毁了,他也对不起燕昭王的那份知遇之恩。
这一仗,乐毅要打,还要打赢。
乐毅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着,而是一个实干家,知道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
凭借燕国的实力,是撼动不了齐国。
但,有诸侯助燕,乐毅有五成把握。
毕竟,齐国的综合国力、战力、实力和战将,不是摆设。
无论哪个诸侯与齐国单干,都没有获胜的机会。
五打一,才有获胜的可能。
而且,获胜的机会,也是五五开。
乐毅看着齐国主将的意图,是打消耗战、持久战,并不想与联军直接开打。如果战事拖下去,对联军极其不利。
可,他率领的五国之师,又不能突破敌将触子,精心布置的阵地。
也许是齐国当亡,燕国当兴。
乐毅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五国联军和齐军开战,交战不久,齐军鸣锣收金。很快,齐军因为主将指挥混乱,导致政令无法传达,齐国的阵营,一片大乱。
战将,不战,士兵也乱成一团。
此时的齐国现状,用八个字形容最为贴切:将无战心,兵无战意。
乐毅见状,把握战机,指挥联军发动攻击。
齐军在联军的进攻下,纷纷逃离战场。
乐毅看着这滑稽的一幕,傻眼了,心想:齐军,怎么如此不经打。
那么,齐国这边发生了什么事呢?
话说,齐将触子,见联军势大,兵峰正盛,硬拼,不是上策。
以守为攻,这是他制定的策略。
触子的战略,阻截联军,守住阵地,与之打消耗战。
简单说,他打算以持久战,消耗联军的士气。
触子的战略,是正确的。
毕竟,联军势大,锐气正旺。齐军败了几阵,士气低沉,速战速决,是联军的作战方略。
他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正面击退联军,难度系数是相当困难。
不能速战速决,那就固守阵地,打持久战、消耗战。
你攻不进来,我击不退你。
时间久了,联军内部就会出现间隙。齐军就可以,扭转战场的局势。
毕竟,五国伐秦,之所以不胜,就是因为秦国采用了这种战术:固守、疲敌、离间。
然,触子的战略部署,让一个人不高兴。
这个人就是齐闵王。
齐闵王从继位至今,他的眼里,只有进攻。
无论是伐楚,还是攻秦,甚至是破三晋、欺燕国,或者是亡宋。他的积极进攻,才奠定了齐国的地位。
此时,他也选择主动进攻,伐诸侯联军,收复疆土。
齐闵王击败五国联军,将会创建不世战功。
此战若胜,天下诸侯,以齐国马首是瞻。
他将会凌驾在诸侯之上,发号施令,成为真正的东帝。
哪国诸侯,不听他话,将会灭之。
当触子没有执行进攻的命令,反而主张固守,与联军僵持。齐闵王心中顿时不满。
齐闵王没有出类拔萃的军事才华,却有一个兼并天下的野心,性子还急躁。
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千秋功业,不停的派人前往前线,催促触子主动进攻。
触子见眼前的局势,主动进攻,这就是亡国,拒不执行。
使者楞了,齐国上下,还有人敢拒绝齐闵王的命令,这不是自寻死路。
这只能说触子的胆子也太大了。
触子明白,拒绝出战,意味着什么。
但,身为将领,他要对身边的将士负责。
他从临淄把这些人带出来,就有责任,把他们平安的带回去,
他宁可死,也不想让将士,白白丢了性命。
触子也不想和齐闵王的关系闹得太僵,毕竟,他是臣子,齐闵王是主君。
可,触子打仗是个好手,表达能力、文字方面以及说话艺术,有点欠缺,更不懂政治。
触子思来想去,用了司马穰苴留下的一句话,告诉齐闵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简单说,触子是想用这句话,告诉齐闵王,不懂军事,不懂实际情况,不要瞎乱指挥。
你把军政大权交给了我,如何打,怎样打,是我算了算。
齐闵王听了这句话,没有反省自己,反而觉得触子,太过傲慢。
你拒绝我的命令,就别怪我的手段残忍。
齐闵王又派了一名使者拿着象征王权的诸侯之剑,前去传达进攻的命令,并出言威吓:你若不执行军令,我灭你三族。
齐闵王生气了,相当生气。
竟然用诛灭三族来威胁触子。
触子见齐闵王太过残暴,要灭他的三族,也大骂不已。
可,触子清楚的知道。
主动出战,战败,按照齐闵王的性格,会诛灭他的三族。
不出战,齐闵王也会诛灭他的三族。
战,又不能胜。
不战,齐闵王逼得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