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篇(13)(2/2)
然,齐闵王的残暴、冷血性格是出了名的。
平民劝谏,杀。
朝臣劝谏,斩。
宗室劝谏,诛。
朝臣中,没人敢说真话。
齐闵王专横跋扈,穷兵黩武,拒听谏言,刚愎自用,致使君臣不和、百姓离心。
君王昏聩,专横跋扈,还以诛杀三族做为威胁,辱没他身为将帅的尊严。这样的君主,还值得他追随。
不打了,不效忠了。
纵使背负骂名,他也不愿为这样的君主死战。
哪怕是要将齐国埋葬,也不能让齐闵王侮辱他的人格,他要守护自己将帅最后的尊严。
他不能干弑君之事,那就让诸侯来收拾他。
触子击鼓,命令三军将士出战。开战不久,触子鸣锣收兵,告诉将士不打了。
诸将闻鼓声,不知,是战,还是退。
再加上,信息不通畅,军阵乱成一团。
触子为了表示对齐闵王的憎恨,还干了一件事:一骑绝尘。
触子骑着战车,消失在将士面前。
他用自己的逃走,传达了一个信息:齐闵王这样昏聩的君主,不值得他们用性命去守护。
身为主帅的触子走了,齐军没了主帅,这场仗还怎么打。
齐军也不打了,纷纷逃亡。
副将达子,见主帅逃了,承担起了责任,收拢残兵,固守阵地。
达子见齐闵王言行,逼走了诸将,将士多怨,但,身为臣子的他又不敢指责。
齐闵王见触子不愿战,还跑了,愤怒的同时,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达子。
齐国的主将从触子,变成了达子。
齐闵王也告诉诸将:寡人可以用你,也可以抛弃你。
达子担任诸将,本是一件庆贺的事情。
但,他却高兴不起来。
眼下,五国联军士气高昂,势如破竹。
齐国上下,士气低落,毫无战意。
面对目前的现状,达子怎能高兴起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鼓舞、激烈将士,为齐国而战。
达子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钱财鼓励。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达子没钱,只能向齐闵王提了这个意见。
触子逃了,达子要钱。
齐闵王听了,怒骂:你们作战不力也就算了,还敢威胁寡人要钱。寡人岂能如了你愿。
齐闵王本可给点钱,激励三军作战,以扭转局势,还不至于溃败。可,他又干了一件让人很难想象的事情。
这件事,让他彻底葬送齐国的命运,导致天怒人怨:以挖掘祖坟威吓,逼迫将士用命。
达子不像触子有个性,他没选择一尘绝骑,选择效忠君王。
君王愿战,那就战。
达子坚定不移地执行齐闵王的命令,说了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然,齐闵王之举失了民心。
达子出战,被联军击败。
达子用自己的生命报效了齐闵王,力战而亡。
齐闵王倒好,果断地逃回了国都临淄。
乐毅怎么也没想到,强大的齐国,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落败。
齐国主力被联军击败,联军阵营也出现了变化。
秦、韩,不打了,提出撤兵。
魏国只想夺取齐国占领宋国富裕的地盘。
赵国的态度不明,不说打,也不说退。
燕国内部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主张打,有的人主张不打。
主张不打的人以剧辛为首。
理由:
1、齐国强大,地盘广,不能继续打。巩固战果,这才是他们要做的。
2、联军的意志也出现了松动。
3、燕国孱弱,单干,打不赢齐国。
主张打的人以乐毅为首。
理由:
1、燕昭王的使命,攻破临淄雪耻。
2、乐毅分析局势,能够一战,破临淄。
3、齐国是惊弓之鸟,一战能定。
当然呢?燕昭王支持乐毅的意见。
毕竟,他忍了三十年,就是为了今天。
有了燕昭王坚定的支持,乐毅对局势做出了分析,重新部署。
让秦、韩撤军,让魏国去攻打宋地的齐军,让赵国独率一军伐齐。
乐毅本人亲率燕军,直逼临淄。
此战,他要彻底把齐国打趴下,攻破临淄,才能报答燕昭王。
乐毅分工明确,重新调整战略,亲率燕军伐齐。
齐军两战皆败,又丧失了主力。齐国境内,人心惶惶。
再加上,齐国国内,很多人都不满齐闵王。
乐毅破齐,如入无人之境,连克七十城,攻占齐国的临淄。
燕昭王得知,泣告列祖列宗:三十年啦!齐国给燕国施加的亡国耻辱,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