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篇(12)(1/2)
一战定国运
齐闵王亡宋,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诸侯:秦国。
秦国尊齐国为东帝,抬高齐闵王的地位。齐闵王不给面子也就算了,竟然还号召诸侯伐秦。
秦国惧怕诸侯之力,认怂了,取消帝号,还割地求和。
对于诸侯来说,不战,取得胜利。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对于秦国来说,这是耻辱。
齐国,太欺负人了。此仇,一定要报。
这次由齐国为主导的合纵诸侯攻秦,由于齐闵王自身考虑,只想吞并宋国,而不攻打、削弱以致消灭秦国,从而坐失良机。
这也是齐闵王的战略性的失误。
齐闵王不但给秦国喘息、扩张、壮大的机会,也给自己留下亡国的隐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要给自己的对手任何机会。
否则,等待你的就是苦果。
秦国记恨齐国,也开始战略反击,逐步削弱齐国的羽翼,并不失时机地打击齐国。
当齐国亡宋,引发中原诸侯不满。秦国抓住机会反攻,借道韩、魏,出兵伐齐。
韩、魏不满齐闵王已经很久了。秦国愿出头,挑战齐国。
韩、魏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抓住机会,以蒙骜为将,借道韩、魏伐齐。
秦国旗开得胜,击败齐军,并攻占了齐国河东九座城池。
齐国,这一败,就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
原来,齐国也很脆弱,并不是不能战胜的。这是诸侯得出的共同观点。
齐、秦之盟,本来就是为了瓜分赵国。齐、秦闹僵,还开战了。
赵国也抓住这个机会,打齐国。
齐国可以联合秦国,图谋赵国。赵国为何不能联合秦国,干齐国。
齐、秦,一东一西,威胁着赵国的安全。只要击败一方,赵国的环境才会好转。
秦国不能打,就把齐国干趴下。
结果,赵国也赢了。
燕昭王见盟友赵国、秦国,都和齐国打起来,喜不自胜的同时,也出兵伐齐试探一下。
燕国两战皆胜,斩杀了齐国数万人。
一系列惨败,让中原诸侯看到了齐国的脆弱。
齐国看似强大,其实也是纸老虎。
于此同时,乐毅联络好三晋、秦国,并盟誓,一起伐齐。
三晋和秦国早就想打齐国,一拍而合,约定好了伐齐的时间。
燕昭王筑高台,拜乐毅为上将军。
燕昭王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士气,并让乐毅率领燕军,狠狠的揍齐国,为他雪耻。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之师南下,大举进攻齐国。
这就是战国史上有名的事件: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五国伐齐,是以燕国为主?
按理说,燕国综合国力,比不上秦、赵。燕国怎么成为了五国伐齐的发起者呢?
现在就来看看这个时期,五国的君王:
燕国:燕昭王,公元前335年出生,公元前312年继位。
赵国:赵惠文王,公元前309年出生,公元前299继位。
秦国: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出生,公元前306年继位。
魏国:魏昭王,出生没记载,公元前295年继位。
韩国:韩厘王,出生没记载,公元前295年继位。
从上面这份名单可以看出,燕昭王在位时间是最久,年龄也应该是最大。其次,燕国对齐国的仇恨,比任何诸侯国还要强烈,燕昭王愿意当头。第三,乐毅出色的外交工作做得好。
还有一个原因,其他诸侯不想领头,害怕齐国秋后算账。
因此,五国伐齐,燕国成为了发起者。
就在乐毅拜将,统兵出征的时候。
楚国驻军于淮南,准备夺取齐国淮北之地。
秦、赵、韩、魏也各派一名大将军率军向齐国进发。
齐闵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亡宋,竟然会遭到中原诸侯共同讨伐。更让齐闵王没想到的是发起者会是他轻蔑的燕国。
秦国打他,说得过去。
赵国打他,也能说得通。
可,齐闵王欺负燕国,燕昭王谴责声都不敢发。竟然,也出兵打他。
此时,齐闵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出声的人,最可怕。
等到齐闵王发现的时候,燕军已经攻入齐国境内。
齐闵王见不起眼的燕国,竟敢欺负齐国,愤怒之情涌于肺腑,完全没把燕国当回事。
燕国主动欠揍,齐国定要给他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