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节(1/1)
俄国的野蛮行径,声称俄罗斯必须无条件停止一切军事活动,并对蒙古人做出实质性的赔偿和让步。
在北京的台面下,他们则表示如果俄国为此付出代价的话,大英帝国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他们着重解释了英国,法国和俄国三国的同盟协约仅仅是适用于在欧洲范围内的。我不知道那份协约中是否有这样的条款,但是我相信英国对我有这一番做派,在圣彼得堡也必然有另一番做派,说不定英国还在帮助俄国人展开在东方的备战行动呢。
随着蒙古那些汗王们的哭泣表演的继续深入,军方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打一场仗了,应总参谋部的要求,库伦方向的陆军各部队都轮番展开了演习,摆出一副即将深入北方在西伯利亚地区与俄国人开战的架势。在演习的进程中,部队也获得许可,他们可以适当的打死一些临近地区的俄国人以制造摩擦和牵扯俄国的注意力,以配合伊犁方向的军事动员和兵员集结。
这还不够,在北京的陆军部和兵役部联合发出部谕,全国的预备役和老兵返征工作就此展开,宣传部甚至配合给了数十条口号,整个中国的宣传机器全部开动,给外界一个中国即将在中俄北方边境开始一场大规模的进攻的印象。
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准备事务都已经陆续准备完毕,在日本和朝鲜,一批里通外国的当地人被驻军抓捕并处斩,所有的藩属国都得到了情况通报。而国内内政事也正式任命了新的当家人,戴鸿慈正式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内阁书办司主事辜鸿铭将象征相权的内阁总理大臣印交给了他。
到了6月时,所有的军事政治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伊犁全线集结了十五个镇十九万人,加上从北京派出的第一军王士珍部,以王士珍为主帅,务求在俄国的战略准备全部集中在叶卡捷琳娜堡一线的时候,在中亚的英俄之间,打入一个属于中国的走廊,这个走廊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喀什西面,喀布尔北面,距离两个重要城市都不到一千公里的杜尚别,目标当然不是宣传口号上即将宣布的“收复浩罕国故土”而是在这个地方建立根基,今后数十年上百年的利益,就在这一战了。
二十万出头的兵力自然是稍嫌不足的,甚至有可能面临一些挫败。本来我是打算几年后等他们都打起来之后再动这边的心思的,但是近期以来在波斯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军队已经集结准备与卡扎尔王朝联合剿灭革命派,我知道这些革命者们支撑不了几年,他们很快就面临着王朝的复辟,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国在波斯的驻军,等到那时候,中亚这一片英俄之间的缓冲区可能就要沦落到英国人手里。与其到那个时候再动手,还不如现在就动手。
而目前北京的热闹的外交盛会,也让正在争取中国的英国人不至于为了这一片只有战略价值,暂时还看不出太多其他价值的土地来与我翻脸,在俄国要防备着西伯利亚的进攻而无力大举南下的时刻,这正是中国取得中亚地区的最好时机。
有了这一片土地,南可对xī • zàng的安全形成战略支持,北可以对俄罗斯形成巨大威胁,西向也可以渐渐对中东形成影响力,在未来的石油时代里,在中东没有自己的影响力是可怕的。而这可不是一个可以临终抱佛脚的事情,必须要提前几十年就下好布局。如此在控制这片中亚地区之后,慢慢的在南北经营,将后世的几个斯坦都经营到手,同时可以暗中支持波斯的革命派,随后就可以直接影响阿拉伯世界。只要利用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这片地方英国人一家说了算的现状,将会在战后得到根本的转变。
在欢迎德国军政全权代表,接替退休的施利芬伯爵成为德国第四任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大将的欢迎宴会上,中华帝国总参谋长徐世昌上将明白无误的传递出中国的意志:“中华帝国的话语权并不能仅仅局限在东部亚洲,我们曾经说过,亚洲,是中国人的亚洲。贵国是否支持我们的这一观点,是我们的友谊是否能够升华一步的重要基石。”
六十二岁的小毛奇大将精神矍铄,他正了正身子,更显得他那一身挺拔的军服是多么的切合他彪悍的身材,他用浑厚的语调正式回应道:“您知道,我毕生的志愿就是发动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有中国这样的朋友在远方支持着我们,我很高兴。是的,我支持你们,德意志帝国支持你们。”
第三卷287章濒临决裂
两位参谋长很快就有一份详尽的报告传递到我的御案上,按照小毛奇的设想,中国的军队只要再在北方立刻开辟一个第二战场,在半年之内,德国将完成最后的动员,并立即开始对法国的进攻,全盘的计划将立即付诸实施,在1911年到来之前,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持全面动员向塞尔维亚发动进攻,而奥匈帝国则全力进攻俄国已经被东线抽调兵力后的西线欧洲部分。至于意大利,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可以在法国的南部发动一些配合性的攻势。在这一系列的攻势下,英国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动员和选择陆军的作战方向,德国本土是无需担忧的,他们唯一的选择就在于去到法国帮助法国人抵抗天下第一雄狮——德国陆军。而考虑到英国陆军的能力,他们大约能够在半年后将十到二十万人的部队投送到法国战场,与法国军队一起抵抗德国陆军的进攻。
在南部非洲,布尔人将会给英国制造不小的麻烦,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他们可以在非洲建立起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
小毛奇在陆上方面描绘的这一幅画面看上去很是诱人,他同时也没有忘记海上,亚洲战场将迟于欧洲战场开始,德意志海军的目标就是冲破英国人在海峡的封锁,以目前的海军实力对比,英国人如果想要完成完美的封锁,他们必须从其他地方抽调回一定的实力,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德意志帝国的太平洋舰队将视中国皇帝的意图决定是否应当对印度洋方向发动袭击,如果配合的好的话,在三五年之内对中近东及印度洋的局面造成有利于中德联盟的变化并不是痴人说梦。
在合适的时机到来后。具体的说就是当法国被征服,德意志的铁拳与大英帝国的本土仅仅相隔一个海峡的时候,整个局面将完成彻底的逆转。德国将毫无保留地将亚洲的利益交给中国代管,他们的目标将会是征服英国,只要从现在开始切断英国本土的资源补给线,英国能够支撑的时间将屈指可数。
“使一个巨人颓然倒下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样难。”德国人在末尾加上这么一句颇有深意的话,这使我不仅哑然失笑。而显然徐世昌的计划却没有他那么乐观,徐认为想在几年之内将英国打趴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长期的消耗之后,英国的力量会有所萎缩,但是要取而代之。一次战争是不可能完成既打倒目前的统治者,又消耗掉目前的竞争者的,如果中国参战,而另外一个竞争者美国不参战的话,那么所有的成果都将被美国收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华但可为渔翁,不可一日为鹬蚌。
他的意思很明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德国是如何得热切,但在美国明确表态之前,中国不宜有任何明确的表态,也就是说,在德国和英国都有外交使团在北京的关键性的年份,能拖就拖是目前最好的策略,也是我们一贯执行的策略。除非无路可退,否则这条策略必须坚定地贯彻下去。显然这并非是他秉承圣意的结果,也是他们总参谋部的一致性意见。
关于在美国直接或间接介入战争后帝国的动向,总参谋部也有一个两手准备,如果美国在前期介入战争,无论美国是站在哪一边,帝国都应当立即在亚洲范围内用兵,并缓步建立起稳固的亚洲外围防线,具体便是东面依托岛链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以家门口作战不输于任何海军强国的海军舰队为帝国牢牢扼守住海上疆线。而在南方则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