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节(2/2)
徐卫神色为之一暗,但随即淡然笑道:“多承官家挂怀,钱都知有心,谢了。想都知一路劳顿,怕是没用晚饭,若不嫌弃,将就吃些如何?”
钱成一听,连连摇头道:“小人何等身份?怎敢与招讨相公平坐?”他现在虽然是内侍省的都知,可赵桓这一朝,宦官的地位远不如太上皇赵佶时期。跟徐卫比起来,的确差着好大一截。
“这就见外了,我不喜客套,坐坐坐。”徐卫先坐了下来,钱成听他这么说,也就不再坚持,两人相对而坐,聊了起来。起先无非是说些朝野传闻,人事变动云云。后来徐卫有意将话题往陕西方面引,钱成便谈起了李纲与何灌。
先是说到李纲上表自贬,朝廷并没有追究他战败之责,反而勉励了一番。至于何灌,也自请免职,并推荐了种师中,可官家对此议根本没有理会。这就是结交宦官的好处,他们地位不高,对于军国大事,一无发言权,二没决策权,但好就好在,这些人时常陪同在皇帝身边,听得多,见得多。
“前线战事失利,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陕西两位长官争相担责,这胸襟,这气魄,委实让人钦佩啊。”徐卫听罢说道。
钱成见他这么说,虽然没反驳,脸上却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徐卫看在眼里,也不去追问,提起茶壶替他倒了一杯,抱歉道:“这佛门清净地,喝不得酒,一杯清茶,权当替都知洗去一路风尘。”
钱成半起相谢,见徐卫好像对这话题不感兴趣,端了茶杯之后主动问道:“招讨相公就不想问问小人因何发笑?”
“能说的,都知与徐卫相识多年,自然会提点。不能说的,徐某也断断不会叫都知为难,因此不问。”徐卫喝了口茶道。
“其实,也算不得甚么秘闻。朝中执宰心里都有数,就是小人今天不说,过些日子待招讨相公到了京城,两位枢密相公自然也会提起。”钱成笑道。顿了顿,像是在思考着如何说,片刻之后,打开了话匣子。
说的是李纲何灌两人奏本送抵禁中之后,官家专门就此事召枢密使徐绍来询问意见。虽然不知道两人的奏本里除了自请处分还说了什么,但皇帝对徐绍说了这么一句,“宣制不和,总归有碍兵务。”钱成据此判断,李纲何灌两人中,必有一人在奏章里指责了对方,否则皇帝不会说那么一句。
徐卫听完,诧异道:“不至于吧?李宣抚与何少保可都是官家极为信任的文武大臣,他二人在陕西共事,应该是如鱼得水才对,怎会……”
“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枢密相公当时回答说,何少保久经沙场,出掌六路兵权是合适的。可后来官家又问耿相,得到的回答却是,李何二人,必舍其一。官家听后,默然不语,最近一直在为此事烦心。”钱成说道。
徐卫好一阵没说话,良久方道:“唉,这些朝堂上的事情,左右也弄不明白,也懒得去费那心思。”
“是极,小人也只是随口说说,相公呢,姑且听听,哪说哪了,哈哈,吃饭吃饭。”钱成端起碗来,筷子伸出去,见一桌子的素菜,愣就不知道挑哪一盘好。最后估计是怕拂了徐卫面子,夹了两片黄瓜,还笑道“这个好,这个好,吃黄瓜肤色水灵。”听得徐卫大热天一身的鸡皮疙瘩。
正吃着,忽然听到外头一个声音说道:“卑职李贯请大人示下,已寻得故人,是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