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4(1/2)
为赎罪的刑罚。因为过失犯罪,可以赦免;要是犯了罪又不知悔改,就要用刑罚。慎重啊,慎重啊,使用刑罚时一定要慎重。
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鳏流放到羽山。这四个罪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
【读解】
舜帝上任后烧了三把火:划定州界,制定刑罚,放逐尧的大臣共工、驩兜、鳏,以及三苗,于是天下人心归顺。接下来是任用百官,使国家机器运转起来。舜三十岁出道从政,在帝王位置上呆了五十年,身后名垂青史。
咱们中国人对新任官员的信心,多半寄托在“三把火”上。舜帝的“三把火”的重心在刑罚,表明他重视“依法治国”。这和后世的帝王得天下后大兴土木、赏赐功臣、争权夺利形成鲜明对比。
还可注意的是,舜帝在重慎用刑罚,以惩戒为目的,区别罪行,处罚适度。这是开明君主与暴君(如秦始皇、隋场帝)的区别所在。治国的关键在治人心。不仅要赏罚分明,还要赏罚适度,才能使人心归)烦,天下大治。以忧国忧民著称的诗人杜甫曾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话表明了他对尧、舜时代的向往。
------------------
诗与歌可以感天动地惊鬼神
【原文】
帝曰:“夔!命汝典乐①,教胄子②,直而温,宽而栗③,刚而无虐④,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⑤,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6),神人以和。”
夔曰:“於(7)!予击石拊石(8),百兽率舞。”
【注释】
①乐;乐官。②胄(zhou)子:未成年的人。③栗:恭谨。④无:不要。⑤永:咏,意思是吟唱。(6)夺:失去。伦:次序,这里指和谐。(7)於(wu):是啊,好吧。(8)拊:轻轻敲击。石:石磬,古代的一种乐器。
【译文】
舜帝说:“夔啊!我任命你掌管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厚恭谨,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八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间的次序,让神和人听了都感到和谐。”
夔说:“好吧!我轻重有致地击打石磬,使各种兽类都能随着音乐舞蹈起来。”
【读解】
舜帝对夔说的这段关于诗歌和音乐的作用的看法,后来被儒家当作“诗教”的经典言论,也成了历代官方所推崇的文艺观,成了我们的民族传统。
按这种观点,诗歌和音乐是人们内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现;表现的最高标准,是和谐;和谐就是美,是优雅,可以感天动地惊神鬼;和谐的诗歌和音乐被用来培育、陶冶人们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
简单地说,诗歌和音乐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发泄或娱乐消遣。现在的流行音乐、交谊舞是不可能培养出传统意义上的君子的,诗歌也成了少数被认为神经有毛病的人的自我发泄。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我们的幸事,同时也是我们的不幸,正如钢筋水泥丛林之于田园牧歌的幸与不幸一样。
------------------
对从政者的告诫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2),谟明弼谐(3)。”
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淳叙九族⑤,庶明励翼(6),还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7),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8),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9),能官人(10)。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讙兜?何迁乎有苗(11)?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2)?”
【注释】
(1)皋陶(gaoyao)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谟的意思是商讨,谋划。本篇的内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讨大事的讨论记录,虽然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润色,但仍保存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允:诚信。迪:履行,遵循。③明:高明,英明。弼:辅佐。④都:啊。永:长久。⑤淳:敦厚。叙:顺从。(6)庶:众人。励:努力。翼:辅佐。(7)人:这里指官员。(8)咸:全部,完全。时:这样。(9)哲:明智。。(10)官:管理,任用。(11)迁:流放。(12)巧言:花言巧语。令:善于。色:脸色。孔;十分,非常。壬:奸侫的人。
【译文】
考察古代传说。皋陶曾说:“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会决策英明,大臣们团结一致。”
禹说:“是啊!怎样才能做到呢?”
皋陶说:“啊,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修养要持之以恒。要使亲属宽厚顺从,使众多贤明的人努力辅佐,由近及远,首先从这里做起。”
禹十分佩服这种精当的见解,说:“是这样啊!”
皋陶说:“啊!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