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0(1/2)
郸之间,不是河南的中牟。③:同“叛”。④磷:薄。⑤涅:染黑。(6)缀:黑色。(7)匏瓜:这里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芦。
【译文】
佛胖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说蜘过:‘亲身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胖据中牟而叛乱,您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啊,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不过,不是有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薄;不是有洁白的东西吗?也染不黑。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怎么能够只挂在那里而不能让人食用呢?”
【读解】
这段话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们一般人对孔子要去应一个叛乱家臣的招聘也是不理解的。因为孔子不仅对家臣执国政,就是对大夫执国政也是反对的,怎么还会去为一个叛乱的家臣效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我们可以揣摸出,他之所以想应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乱而反对大夫专权,恢复“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甚而至于达达“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并不是想和叛乱者同流合污。这样说起来,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了呢?
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题,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老师您不是自己说过不能到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要到佛伴这个叛乱者那里去了呢?孔子于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道理加以回答,就像我们说“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真正的君子,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的。
最后,孔子还说: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只能挂在那里面不能供人食用!这又一次表达了孔子积极入世,希望能够“行义以达其道”的思想。
------------------
六言六蔽
【原文】
子曰:“由也!女①闻六言六蔽②矣乎?”对曰:“未也。”“居③!吾语女。好仁不好学④,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5);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7);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女:同“汝”,你。②六言六蔽:六言指下文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六蔽指与言想对的愚、荡、贼、,绞、乱、狂。蔽同“弊”。③居:坐。④不好学:指不学就不能明理,不能把握好“六言”的分寸,所以会出现“六蔽”。(5)荡:指无所适从。(6)贼:害。(7)绞:尖刻刺人。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读解】
这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
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这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这种事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时期为例,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战,楚军正在渡河时,宋军中有将建议冲锋过去消灭楚军。可宋襄公为了表示“仁”,说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因伤腿而送了命。这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实№上也是说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的道理。东郭先生对狼讲仁慈,讲信用,结果拚命害了自己。这些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
推而广之,“六言六蔽”实№上就是反对教科文,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这是要我们特别加以注意的。
------------------
诗的伟大作用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①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①迩(er):近。
【译文】
孔于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读解】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们在《季氏》篇里已经说过的那样,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肯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如果有谁还不理解《诗经》凭什么成为“经”,读了孔子的这段论述和《毛诗序》的赞颂,那就应该理解了罢。
------------------
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原文】
子谓泊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释】
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周南》是用周代乐瞩写的诗歌,《召南》是歧山之南召地的乐调歌谣。儒家旧说认为《周南》、《召甫》的25篇诗歌反映了文王、周公工业风化的精神,是《国风》中最为纯正的部分。
【译文】
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大概就像面对著墙壁站在那里吧?”
【读解】
面壁而立,不仅视线被档住,使眼睛看不见东西,而且寸步难行。
这就是你不学诗,尤其是不学精华诗的害处。
本章内容实№上与《季氏》中“诗才附家”一章和本篇上一章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强调学诗的重要意义,只不过说得更为具体,,更为生动形象罢了。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已不生活在诗的时代,而是散文的时代(借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在散文的时代里,“诗是什么?”既已发生了问题,诗人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有人说做书生意姜了)。我们又上哪凡去学诗呢?那也就只好学散文了吧
------------------
礼乐到底是什么?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