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79

分节阅读 79(2/2)

目录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放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上也,,一类的人,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可zhèng • biàn的。

------------------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原文】

子之①武城②,闻弦歌之声③。夫子莞尔④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⑤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之:到。②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县城,《雍也》篇曾说子游到武城去做县官。③弦歌之声:弦,指琴瑟;弦歌之声是象征用礼乐治理百姓。④莞尔:微笑的样子。⑤:子游姓言,名但,字子游。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唱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怎么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都是您说过:‘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同学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是跟他的开玩笑罢了。”

【读解】

“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县城,怎么用得用著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给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是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性质是一样的,总之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达到,用鸡刀用牛刀有什么关系呢?

圣人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的确,圣人也是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这没有什么可怪。

可敬的倒是子游,“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这样的县官,是武城县百姓的福气。

------------------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原文】

子张间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群众,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工作成效,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读解】

仁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据有人统计,“仁”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由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学生问他同一个问题他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又增加了“仁”的复义性。现在,当子张问他什么是仁时,他作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五方面回答,这当然还是仁德的修养和运用问题,而不是仁的本质问题。

具体到这五个方面的回答来看,并没有什么深奥难解的地方倒是实行起来,一是非常困难,二是非常有用,不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用于各界都有益的。尤其是做政治导人的,做到了这几条,起码得人心是没有问题。

------------------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原文】

佛胖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卖劣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胖以中牟②畔民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④;不曰白乎,涅⑤而不缁(6)。吾岂匏瓜(7)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①佛胖: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当赵简子攻打范中行,围攻中牟县时,佛胖背叛了范中行,同时坚守中牟抵抗赵简子。②中牟:晋国的县城,在今河北省邢台和邯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