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3(2/2)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形成严肃谨慎的品质。”子路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家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而使百姓安乐。不过,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就连尧舜都还感到力不从心哩!”
【读解】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
卫灵公第十五
本篇以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为主,其中专论君子的就达10章。所以本篇中名言名句非常之多。全篇原文42章,本书选30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
无为而治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①正南面②而已矣。”
【注释】
①恭己:使自己庄严端正。②正南面:坐北向南临朝。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北向南临朝罢了。”
【读解】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这里孔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问题。
实际上,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一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②之邦,行矣。官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④于前也,在实则见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6)。
【注释】
①行;这里是“行得通”、“通达”的意思。②蛮貊(mo):蛮,古称南蛮;貊,古称北狄。蛮貊都是古代对边远地区民族的称呼。③州里:与蛮貊相对,指本乡本土。④参:相参,显现。⑤衡:车辕前用于套牛马的横木。③绅:束在腰间并能垂下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边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实’这几个字显现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在辕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够处处通达了。”子张便把孔子的话记在束腰的大带上。
【读解】
孔子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子张把“忠信笃敬”作为座右铭‘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这一点,则“无理寸步难行。”
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的话当然是不错的,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像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或所谓“媳皮士”一样,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很可能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处于尔虞我诈的现实之中,一味地忠信笃敬,不多一个心眼,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当受骗,落入他人所设置的圈套之中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确实要像子张一样记住圣人的教导,把“忠信笃敬”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但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也要多长一个心眼,在忠信笃敬的基础上来一点通权达变,不要愚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