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3(1/2)
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读解】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中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u):同“诉”,毁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谥景,鲁国大夫。④夫子:这里指季孙。⑤惑志:疑惑之心。(6)肆诸市朝:肆,陈列死尸,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与朝廷,这里指街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读解】
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螳臂挡车,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读解】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
儒学的进修纲要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敬:严肃谨慎。
【译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