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2(1/4)
公的孙子,谥贞惠文子。②公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③夫子:先生,这里指公叔子。④以:此。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说:“当真吗?他老先生不讲话,不笑,不获取吗?”公明贾说:“这是传话人说过了头。他老先生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讲话,因此别人不厌烦他所讲的话;高兴了出后才笑,因此别人不讨厌他笑;该获取的才获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获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读解】
圣人虽然对公叔文子是否真是这样做还有所怀疑,但对这样做的正确性却是没有怀疑的了。
公叔文子的做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恰到好处。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快乐的时候就笑,该获取的时候就获取。反过来说,不该说的时候就不说,比如说,在法西斯主义的淫威下,你说什么呢?在封建专制的wén • zì • yù下,你写什么呢?不该笑的时候就不笑,比如说,在人家被车撞了的时候,在人家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你笑什么呢?在光着屁股却自认为穿着美丽的新衣的皇帝面前,你笑什么呢?尤其是,不该获取的时候就不要获取。“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这些都是获取不得的,所以不要获取。
归结起来就是,凡事都有原则,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调节的杠杆便是恰到好处。
当然,最大的难度也正是在这“恰到好处”四个字上。不然的话,圣人怎么会对公叔文子是否做到了还心存怀疑呢?
------------------
看人看大节
【原文】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②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④管仲,吾其被⑤发左衽(6)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管仲:齐桓公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被杀后,他归服了桓公,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②桓公:即齐桓公,齐国的国君。他与公子纠是兄弟,因为争夺君位而杀死了公子纠。③匡:正。④微:假若没有的意思,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⑤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边开。披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是当时落后部族的打扮。(7)谅:信,这里指小节方面的诚信。(8)自经:自缢。(9)沟读: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主子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辅佐他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也都像落后民族那样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吧。难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之中而没有人知道才好吗?”
【读解】
关于这个问题,子路也提出来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与管仲一起做公子纠家臣的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盟诸候,不动用兵车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啊!”(《宪问》)
孔子回答子贡与子路显然都是同样的看法。这就是从大处着眼评价人。
管仲虽然没有为公子纠尽忠,以身相殉,但他辅佐齐桓公立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对一般普通人的小节小信来要求他了。说到底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对任何人都求全责备,而应该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节。事实上,齐桓公也正是因为不究细节,不计私仇,原谅了差点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才呢?
------------------
用人之妙
【原文】
子言卫灵公①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③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④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6)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卫灵公:卫国国君,卫献公的孙子,名元,在位42年。②康子:即季康子,鲁国的权势人物。③奚而:为何,为什么。④仲叔圉(yu):即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⑤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祝本为宗庙官名,他是以官名为姓氏。③王孙贾:也是卫灵公的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