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1(3/3)
------------------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知艰难困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读解】
爱他也罢,忠于他也罢,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为他好.所以,爱他,但不能溺爱;忠于他,但不能愚忠。
尤其是我们今天教养独生子女,太宠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比如说什么都不让他(她)做,结果是使他(她)毫无生活能力,长大一事无成。、当然,“劳之”并不仅仅局限于使他(她)劳动,而是要让他(她)认识、体会生活中艰难困苦的一面,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其实就是这样的道理。
对孩子是这样,对朋友也是这样。“忠之,能无诲乎?”既然是真正的“忠”,那就要做分友,看见他不对或有不妥当的言行时,就应当劝勉他、教诲他,使他改正,做一个更完美的人。这才是真正忠于朋友,爱护朋友的做法。
------------------
贫富都作等闲看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富贵却不骄傲,这倒比较容易。”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所以,孔子在这里依然说:“富而无骄,易。”富有了,成了“大款”却不趾高气扬,骄傲自满,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以做到的是“贫而无怨。”贫穷却没有怨言,心平气和,也就近乎“贫而乐”,亦即安贫乐道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一点呢?
“当然,凡事先易后难。对于正在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能够做到“富而无骄”,那也就很不错了。
说到底,钱财只是身外事,贫富都作等闲看,那也就可以超脱一些了罢。
------------------
什么是完人?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③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⑤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等于说完人,完善的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著名的聪明人。③公绰:鲁国大夫孟公绰,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以勇敢著称。⑤文:文饰,修饰。(6)要:同“约”,穷困,困顿。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久处困顿之中能够不忘记平时的诺言,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读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圣人所论的完人也有相对性。
照通常的抽象的标准而言,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但面对现实,这样完美的人又哪里能够找得到呢?所以,孔子又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现实中所谓完人的标准。这个标准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具体而易于实践。直到今天,也加可以用来检验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见利思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成了最尖锐最突出的社会现象,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还是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成了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又比如说见危授命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各种各样政策放宽的探索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阻碍,有时地会触及到个人利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的时候,我们是挺身而出,见危授命还是东推西卸,不承担子,不负责任,这些都是检验一个人的标准。至于说在困顿中不忘平时的诺言,坚劳节操,坚持探索与追求,就更是我们在人生的程途上必不可免的了。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就一帆风顺,不遇到困顿与挫折呢?关键是要有一颗不畏困顿,不怕挫折,勇于追求的心。所有这些,并不是说要你全部做到,成为一个完人,而是说我们可以用圣人关于完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人生的程途上尽力做得好一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
恰到好处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