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9(2/2)
------------------
实行富民政策
【原文】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
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到,往。②仆:驾车。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
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读解】
《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
其实,奔小康也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好,也都是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并不是不要精神文明建设,不讲政治,而是首先抓经济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教之”,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所以,这又叫做“先富后教”。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这样截然分明的先后顺序,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句话,就是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②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几:期,期望。②几: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做国君很艰难,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了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读解】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乍一听很有些危言耸听,哪有这样厉害的一句话呢?
仔细想一想,尤其是联系到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来进行思考,“一方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其实也并非危言耸听,反倒还很有些深刻性在其中哩。
以孔子在这里举出的两句话来看,“为君难,为臣不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领导人难,做中层干部也不易。没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是难以体会得到这句话的深度和分量的。相反,一旦能深刻体会到“为君难”,也就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尽心于国事,做到了这一点,国家也就会兴旺起来。总而言之,这句话类似于唐太宗时的名言:“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很有些沉重而深刻的分量。
另一句话是说到权力的绝对性问题。如果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只是想到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以此为乐,以权力为享受。就像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里所讽刺的皇帝那样,放个屁都是香的,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可见,虽然语言不是yuán • zǐ • dàn,不可能一下子炸毁一个国家;反过来也一样,没有哪一句话可以像“芝麻开门”那样神奇,一下子就兴旺一个国家。但是,语言支配思想,思想决定大政方针和政策,所以,有时候,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可以起到兴国亡国的作用。以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来看,“抓党内军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不是搞乱了党,搞乱了军队,搞乱了国家呢?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待,每一句话是不是都起到了兴邦的重大作用呢?
回过头来看,一方兴邦,一方丧邦,的确还是危言耸听啊!
------------------
近者悦,远者来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让国内的喜悦,让国外的人来投奔。”
【读解】
近者悦,远者来。
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近者悦是因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远者来是因为声名远扬,外交辉煌。
朱熹说得好:“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