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69

分节阅读 69(1/2)

目录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统治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统治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诚效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读解】

樊迟在圣人门下来学种庄稼,种蔬菜真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烧错了香,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其实只是相对于“上”,即在上位的统治者而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进,倒不是说他品德上有什么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家长写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东西!”恨铁不成钢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孔子这一骂不打紧,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批判他时,就把这一条作了他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的铁证。缺席审判,把他打下了十八层地狱。

其实,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没有那么fǎn • dòng得透顶。不外乎表达出如下两层意思罢了: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观念。

除了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外,在《卫灵公》篇里,孔子还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去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说,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说出站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怪的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是非常可怪的哩。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者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的确也是很有影响的,要说有什么罪过也的确有那么一点。不过话说回来,脑力劳动贬值,出现人们所说的“体脑倒挂”现象,就一定很对,很先进吗?恐怕也不见得罢。

------------------

学以致用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①,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①授之以政: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所以与政事有关。②专对:dú • lì应对。春秋时代的外交谈判多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诗经》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dú • lì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解】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有点像我们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随口引用máo • zhǔ • xí语录一样。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同上)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他的学生子夏所说:“虽回来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

表率的作用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读解】

在《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本篇的另一个地方,孔子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所有这些与这里的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强调政治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今天我们抓廉政建设,要求领导干部遵守勤政廉洁的五条标准,说起来,与孔子所反复强调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知足常乐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合③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①卫公子荆:卫国的公子,字南楚,是卫献公的儿子。吴国的公子季札曾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之一。②居室:有多种解释,以“居家过日子”较为妥当。③苟合:苟,差不多。合,足。

【译文】

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

【读解】

这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这不是很没追求吗?

其实,话倒不能这么说。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声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