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8(2/2)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读解】
这是勤政爱民的思想。
“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
“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也是这样。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可子路却还觉得这两点不够,还想听老师再多教他一点。所以孔子又说:“无倦。”不要倦怠。也就是《颜渊》篇里子张问政时孔子所回答的“居之无倦”。做什么职务就要安安心心,兢兢业业地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一点,对豪侠而轻率的子路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当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又何尝没有针对性呢?这山望到那山高,见异思迁,动辄就想“跳槽”,结果在哪个单位都干不长,干不好。对于这种人,是不是也用得着孔子送给子路的这两个字来劝勉呢?--“无倦!”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①宰:总管。②有司:各部门。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派定各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仲弓问:“怎知道谁是德才兼备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呢?”孔子说:“提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会推荐吗?”
【读解】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具体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
如果说,“先有”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就是孔子教仲弓“赦小过”的道理。
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
总起来说,孔子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领导的人士深思。
------------------
名正言顺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①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zé • mín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奚:何,疑问词。②中(zhong):得当。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读解】
名与实的问题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哲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讨论。
我们仅从实用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名分与实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其实.这也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后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不信、让你去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作任何职务,你试试看!让你去率领一支军队而不给作任何官街.你试试看!看你说话有没有人听、看你事情办不办得成。
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大”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
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
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
------------------
谁来种田地?
【原文】
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zé • mín莫敢不敬;上好义,zé • mín莫敢不服;上好信,zé • mín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稼:种五谷叫稼。②圃:种蔬菜的园地。为圃就是种菜。③襁(qiang):背小孩的宽带子。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