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1/2)
于从政的: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读解】
这十个人即孔门弟子中著名的“四科十哲”,是《论语》中经常见到的人物。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人也是一样,总是各有所长。就像制我们今天的同班同学,各有特点,各有爱好,毕业后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搞科研,有的做文人,进入社会这个茫茫人海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以,无论做教师的也好,做领导人的也好,都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每个属下的特点和所长,加以培养和任用,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或许孔子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罢。
------------------
鬼神生死之间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①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
①敢: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译文】
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呢?”子路又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孔子回答说:“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读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子路所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问题。
在《雍也》篇里,当孔子回答樊迟关于什么是明智的问题时,已主动以鬼神的问题为例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现在,子路还来不明智地提出这个问题,所以孔子反问他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呢?”
问题是,子路就是这样一个不“明智”的人,一问不成,又生一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其实还是一个“鬼”问题,所以孔子又一个反问把他推开:“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那可真是问得蹊跷,答得巧妙。
其实,孔子也不完全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把子路的问题推开在一边。在孔子看来,鬼神的问题,生死的问题,都是探索宇宙奥秘、生命本质的大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也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搞得清楚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对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既不要盲从迷信,也不要简单否定,最好是报一种“问疑”的态度,敬而远之。这种态度实际上是现实而理性的态度,也是最明智、最科学的态度。
------------------
饶饶者易缺
【原文】
闵子侍侧,圁圁如也;子路,行行①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②。”
【注释】
行(hang)行:刚强的样子。②不得其死然:不得其死指不能尽享天年,死于非命。然,语气词,相当于“焉”。
【译文】
闽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和颜悦色而正直的样子;子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孔子非常高兴。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难享天年吧。”
【读解】
古语说:“峣峣者易缺。”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于卫国的内乱之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据说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孔子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
------------------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原文】
鲁人为长府①。闵子赛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③人不言,言必有中④。”
【注释】
①为长府:改建长府。长府,鲁国藏财货的地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兽昭公曾经在长府抵抗季氏的进攻。②仍旧贯:依照原来的样子。仍,因,依照;贯,事。③夫(fu):发语词,无义。④中(Zhong):准。
【译文】
鲁国人改建长府。闵子赛说:“照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说:“这人不说则已,一说就切中了要害。”
【读解】
据说因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经以长府为防御抵抗过季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赛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人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闵子骞平时是“訚訚如也”,老老实实的,不多言多语,可这次却一说就打中了要点,就像射箭一样,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简单。
这种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点像日本电影明星高仓键塑造的那些形象,那可比那种唠唠叨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人厉害多了。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威信也就降低了,说上十句抵不上人家一句,让人不得要领。
其实,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
------------------
谁能升堂入室?
【原文】
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释】
①瑟(Se):古代弦乐器,类似琴。这里是指子路弹瑟的技巧。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怎么配在我的门下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瞧不起子路。孔子于是说:“仲由嘛也可以说是升堂了,只是尚未入室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