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2/2)
【读解】
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
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路一句,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好再来一个说法。
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来看老师给子路的说法: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过去的四合院房屋建筑,中间是天井.进屋首先得入门,入门后登(升)入厅堂,然后才能进入内室。
但这些在这里都是比喻的说法。入门,升堂,入室,表示的是学习的几个阶段。入门指刚刚学会,倒通不通;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有所成就;入室则已经“到家”了,已得其奥妙。
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核,起码也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为他还不配在自己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以正名给他评了个等级。
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于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应该进一步做到八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
过犹不及
【原文】
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子商,即子夏。
【译文】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读解】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逐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一顿饭吃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是.如果是吃多了,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验。更不用说政治上的“左左派”给我们带来的大灾难了!
当然,是好是做得恰到好处,不“左倾”也不右翼,不过分也无不及,还是像我们已经举到过的大美人“东家之子”那样,再高一公分就太高了,再矮一公分又太矮了;脸上擦白粉就太白了,搽胭脂又太红了。是一个标准的勿需美容化妆的“亚洲小界”。“世界小姐。”这可能吗?能做到吗?
太难了!不然的话,孔子怎么会发出如此沉重的感叹呢?--“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见《雍也》,另见《中庸》第3章)
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凡事尽力做得合适一点而已。
------------------
文人心态的不平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③不受命,而货殖④焉,亿(5)则屡中。”
【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一般用在称赞的场合。②空:贫穷。③赐:端木赐,即子贡。④货殖:做买卖以增殖货财。(5)亿:同“臆”,揣度,猜测。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都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贫穷得没有办法。子贡不安本分去经商,却发了大财,猜测行情每每猜中。”
【读解】
这可是当令读书人心态最为不平的一个话题了。
品学兼优的颜回饿肚子,住贫民窟,穷得来响叮当。而不安本分的子贡却经商致富,成了款爷,手拿大哥大,信息灵通,股市行情如在掌中,一句话:发了!
看来,文人清贫淡泊,工资待遇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要说心态不平,圣人的心态就已经不平了,又何况我们这些等闲之辈呢?
是知识贬值还是社会分配不公?
可能都有一点.不过回过头来找一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也有清高而不屑于“下海”的问题存在呢?
时下听得一种说法;一等智力做生意,二等智力搞政治,三等智力做学问.这种说法当然有偏颇欠妥的地方,但或许子贡的智力就是高于颜回也未可知啊!
这岂不使品学兼优而又循规蹈矩的颜回们太没面子了吗?
其实,问题就是出在面子上。不信,我们让颜回去“下海”经商一番,能不能像子贡那样“亿则屡中”还真是一个未知数呢。
所以,读书人要么去经商,不经商就要认命,安于自己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俯仰自如,乐在其中。
当然.太穷也总是不好,提高工资待遇也是应该的。要不然就写稿子赚一点稿费来作补充,虽不能“货殖”,却也聊胜于无嘛。
这倒不一定是孔圣人和他那颜大弟子所能同意的了。
话说回来,颜回不同意倒没有什么,因为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可孔圣人虽说也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但又怎么维持得了他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生活呢?更不用说还要穿这样那样的时装了!
------------------
对症下药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所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注释】
①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读解】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对症下药。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