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2/2)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
------------------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读解】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与孔子这里的意思正好相同。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子,我们的借鉴。
在歌德那本著名的《浮士德》里,恶魔靡非斯特非勒斯就成了浮士德博士追求真善美的引路人。他的助恶,他的阻碍向上,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刺激。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就是这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
所以,宗教的精神总是要求我们既爱自己的老师,也爱自己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恨他,厌恶他。这里面的深刻含义,除了要爱他因而拯救他之外,也有以他做你的镜子,借以自我反省的意思在内。
------------------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读解】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
当然,恰好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小皇帝”的独生子女来说,要做到就更是难乎其难了。
是不是要求过分了呢?
反过来想一想吧,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当你启蒙成长而错误不断的时候,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今》)
又有什么过分和委屈呢Y
------------------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原文】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读解】
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可富国兴邦的世界大串连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论。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机可当天打来回,“大哥大”手机游漫全国,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急病或紧迫有事,难以召回,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有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音讯常通,几天一封信,一日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释念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至少“游必有方”在今天还是适宜的罢。
------------------
记住父母的年纪
【原文】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读解】
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候问寒暖。
孝子之心就这样体现。
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赡养.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还是各立门户分开生活,平时尽孝的地方较古人已少了许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
做子女的心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年纪都不放在心上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难逃“不孝之子”的罪名了。
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不孝之子”呢?如果是,那就赶快去记住你父母的年纪吧。
------------------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①躬②之不逮③也。”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读解】
就像“人不知而不愠”一类的话题一样,关于言与行的关系问题,孔子也作了三番五次的强调。
在《学而》篇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篇里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本篇里,除了这里的说法外,孔子还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在《宪问》篇里,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少说。或者如俗语所说:“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据《三国志·马良传》载,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