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7(1/3)
、陶行知等人联名致书国民党当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11月22日,他与沈钧儒等七人一起被捕,是为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先后在沪、汉、渝三地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宣传全民一致抵御外侮,同时被聘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由于他主张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因而遭到国民党的打击迫害,各地生活书店也相继被封。邹韬奋愤而辞去参政员职,于1941年2月潜赴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1942年1月到达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东江抗日民主根据地,10月又辗转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他不断著文,赞颂根据地的新气象,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1943年初,邹韬奋因癌症秘密赴沪治疗,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不治逝世。临终遗言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邹韬奋一生著述甚多,编为《韬奋文集》三卷。
(汪朝光)
奏销案
奏销案
清初发生于江南地区的政治事件。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史称“奏销案”。
清入关后,为支持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往往要被参罚。但江南缙绅豪强却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而在政治上他们也还未完全忘怀朱明王朝。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从政治上进一步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七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甚至某探花只欠银一厘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一时“仕籍、学校为之一空”。继之,又乘大创之后十年并征,“押吏势同狼虎,士子不异俘囚”,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以后清廷讳言此事,官书绝不记载。
(史志宏)
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
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奏折之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因是孤证,而且实物至今尚未发现,故史学界对此有所怀疑。比较确切的是始于康熙朝。因康熙帝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以便互相监视和探听民情,遂有密折文书的出现。密折就是奏折的一种,故史学界大都认为奏折制度起源于康熙朝。目前所见世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平安折”。康熙四十年以后,奏折的使用就比较广泛。至五十年前后,内而王公大臣,外而督抚提镇均可使用奏折。雍正帝继位以后,更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诸臣,对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的国家庶政,都可以用密折先行奏闻,然后再用题本正式奏请批示遵行。于是,奏折作为机密文书遂被普遍使用,成为定制。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又谕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从而使奏折与题本并重。但实际上许多机密要务都是用奏折先行上达,而题本则成了例行公事。因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于取消题本而专用奏折。
清初文书制度原来基本因袭明代,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题奏本章都不能直达皇帝,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奏折则一扫此弊,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故得到普遍推广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