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1(1/2)
,不同之处有以下五点:①肯定历史的主人是劳动人民,否定旧史书以帝王将相为主人的观点。②按照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③分封建社会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从西周起到秦统一为初级封建社会;自秦到南北朝为封建社会第二阶段;隋唐到鸦片战争为封建社会第三阶段。④重点写统治阶级压迫农民、农民被迫起义以及民族英雄与人民群众英勇抵抗外族入侵,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压迫,反对侵略,敢于斗争的传统。⑤注意反映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等史实。该书自1951年起开始增订重写,先后完成第一至三编,篇幅扩大四倍。第一编一册,自远古到秦统一;第二编一册,自秦到南北朝;第三编分一、二两册,包括隋、唐、五代。宋以后部分因范文澜病逝,未能亲自完成。
《中国通史简编》上、中册分别初版于1941、1942年,由延安新华出版社出版;1948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修订本,取消上、中册名称;195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二册。该书在写法上夹叙夹议,文字简洁生动,深入浅出。自1941年问世后,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到严禁,但深受读者欢迎。几经修订再版,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成为中国近五十年来一部主要的历史读物。(参见彩图插页第144页)
(曾业英)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清末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的分支机构。1911年7月31日(宣统三年闰六月初六)在上海成立。总务会议长为谭人凤。职员有谭人凤、陈其美、宋教仁、潘祖彝、杨谱生五人。谭人凤等一部分同盟会会员认为同盟会本部只注意南方各省的武装起义,而对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活动重视不够。1910年夏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会长会议上,他们就主张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的工作,并酝酿成立中部总会。次年,四月二十七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一些领导人意气消沉,谭人凤等遂在上海正式成立中部总会,并在南京等地设立分会。其《宣言》和《章程》中规定:“本会以推覆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主义。”“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他们曾派吕志伊到香港,敦促黄兴北上主持湖北起义的工作,还曾派人到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省联络。中部总会的成立事先没有取得本部的同意,但它仍是依据同盟会的奋斗目标,并在其组织内从事活动。它的成立对武昌起义和江、浙、皖等省的响应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本部自日本迁回国内,中部总会的活动自行结束。
(金冲及)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四大官僚资本银行之一。前身是1904年清政府创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银行营业困难,于次年2月由上海大清银行改组成立中国银行,委派孙多森为总裁。1913年4月,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国银行则例》,定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
中国银行发行的五百元纸币(1942年)
为银元六千万元,官股商股各半。总裁为汤睿。总行设北京,上海中国银行改为分行,各省在原大清银行基础上亦陆续成立中国银行分行。1916年3月由于袁世凯称帝失败,5月北京政府下令中国、交通两行停兑,中国银行沪行正副经理宋汉章、张嘉璈,抗拒停兑命令,筹集资金照常兑现,数日后即将上海金融风潮平息,中国银行信誉大著。1917~1927年张嘉璈升任该行副总裁,掌握大权。1923年,北京政府财政支绌,将所持官股五百万元出售,于是中行摆脱了北京政府的控制,成为江浙财阀的金融机关,与交通银行共掌全国金融的牛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总管理处移设上海,1928年10月该行改组,加入官股五百万元,商股仍维持两千万元,定为国际汇兑专业银行,设总管理处于上海,以李铭为董事长、张嘉璈任总经理,该行成为国民党政权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35年6月,国民政府利用金融危机,修改中行条例,规定资本总额四千万元,由财政部发行金融公债两千万元作为官股,改派孔祥熙为董事长,宋汉章任总经理,从此,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了中国银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迁重庆。1942年财政部再拨官股两千万元加入,资本额增至六千万元,官僚资本占股三分之二;并规定该行为发展国际贸易银行。战后该行迁回上海,国内外分支机构增至两百二十余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分别接管,其总管理处迁至北京,成为专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
(熊尚厚)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而组织的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
远征军由云南搬运重炮赴前线作战
日军于1941年12月袭击美国海空基地珍珠港,并进而占领了东南亚部分地区之后,于1942年1月发动了侵缅战争。中国政府根据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
从3月至4月,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与日军激战。其中仁安羌一战援救被围英军七千余人。远征军在缅北的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中英美战略目标的不一致,使远征军陷于被动的态势,至4月底被迫后撤。8月,远征军大部退至怒江东岸,一部西撤印度。人员仅剩四万人左右。退入印度的部队改称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统辖郑洞国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退入滇西的部队,连同后续部队,于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陈诚任司令长官、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统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第八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