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0(1/1)
起了作用。孙中山在其革命实践中,常常引证和论述一些历史事实,以宣传革命学说。
这时的史学思潮,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时代要求,对于当时的反帝反封建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史学本身的发展。旧史学已日益受到冲击和批判,资产阶级的新史学活跃起来。
旧史学指编撰史书的思想、内容和形式仍属陈旧格调,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史学。如仍然编纂清朝实录,甚至入民国后在编修《清史稿》时,借歌颂“大清”,诋毁革命。这种史学,在“五四”以后未完全绝迹。
新史学主要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的具有爱国主义史学思想,批判“君史”,提倡“民史”的资产阶级史学。严复、黄遵宪、梁启超等都对封建主义的旧史学进行了批判。梁启超还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以后章太炎、夏曾佑等也对提创新史学起了作用。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两文,指出封建的旧史学有“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铺叙而不能别裁;因袭而不能创作);批判旧史学的封建性与保守性;同时提出新史学的任务,在于“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史书应当“为国民而作”。章太炎对旧学有很深的造诣,最早倡言编写新的中国通史,并拟出了通史体例。他在《致梁启超书》中提到写通史的主旨,是“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惜未能完成新编中国通史的工作。夏曾佑用章节体和浅显的文字撰写了《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称《中国古代史》),是中国第一部新式的历史教科书。其史观主要是历史进化论,以及文化史观和英雄史观。20世纪初的方兴未艾的新史学,虽然各家著作中有不同的思想倾向,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比之封建性的旧史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显出了进步性和优越性。近代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史学中存在着两种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形形sè • sè的唯心史观(包括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两种史观的斗争,促使中国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逐步走向科学化。五四运动以后,唯物史观伴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在中国传播开来。李大利在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课程,发表了不少史学论文,出版了重要的史学论著《史学要论》。在其论著中,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与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最初的奠基人。此外,蔡和森亦写成中国第一部用唯物史观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发展史《社会进化史》。这个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也介绍进来,如何炳松讲授和翻译了鲁宾逊的《新史学》。梁启超晚年致力于史学,讲授并出版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论述了中国政治史和清代学术史。梁启超的学风失于浅尝多变,晚年关于史学的议论,甚至有倒退到以前所抨击的封建史学“四弊”的倾向。胡适把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用于历史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孩子,任你怎样擦抹和装饰”。在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严峻形势下,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其实质是,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论战才告休止。在抗战时期及战后,很多进步的学者,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胡绳等,运用唯物史观,对种种唯心史观如“民主史观”及“意志哲学”等,进行了严正的批判。他们写出了一些历史科学专著,也注意到历史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如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时,máo • zé • dōng发表了很多关于史学工作和中国历史的言论。他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他还提出了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强调对待历史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五四”以后,中国史学在资料搜集、整理、刊布与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自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经过整理,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史料包括:①考古学方面发现了“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②自发现甲骨文以来,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等作了深入研究,商代历史以从来所未知晓的崭新面貌出现;③汉晋竹木简的发现,为当时边疆的开发、军事的设施、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史料;④敦煌宝藏的发现——几万卷写本和大量壁画、雕塑等,为中古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多采的历史资料。此外还有明清档案的整理,太平天国史料的发现,等等。这些都是近代史学中意义重大、成绩卓著的工作。
五四运动以后,历史研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昔日以帝王将相和某些名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时开始扩大到研究社会各方面,撰写的史书有通史、断代史以及各种专史和专题论著。论著的形式也不同以往,主要是章节体的著述和专篇的论文。同时出现不少专门性的历史刊物,如《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各大学的学报等。这些成绩,很多都为以后史学工作者所继承和利用。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研究方面,傅斯年和蒋廷黻起了倡导和推动作用。
这个时期有一些以考据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他们对史学某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国维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精湛造诣。他治史的特点,是把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他十分重视和大力整理新发现的材料,并以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敦煌遗书等印证和解释古史,使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了作用,为古史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先秦史与甲骨文字的阐释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但他的“二重证据法”限于“以事实决事实”的实证法,不作理论阐释。他的学术论著主要结集为《观堂集林》。
陈寅恪学识渊博,思想敏锐,通晓多种东西方文字,治学严谨,很有史识。他重视民族与文化史的研究,治史强调通识,把握民族与文化史的发展变化,每用相反相成的思想说明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著有《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除隋唐史方面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之外,在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佛教史、蒙古史、敦煌学等领域,都有不少精辟论述,起了开创的作用。
陈垣在中国宗教史和历史文献学方面有很大贡献,著作很多。有关于古代几种外国宗教传入中国的研究《古教四考》,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元西域人华化考》等。这些著作填补了中国古代宗教史的空白。关于佛教史和道教史,他也留下了极为有用、裨益后人的著作。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有目录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等方面的专著。《通鉴胡注表微》则是以考史形式寄托爱国热情。他治史重史源,讲类例即分类列举之法,优点是条理清晰,缺点在平列事例,不利于历史地分析问题。
顾颉刚最先以“疑古”著称,所编著的《古史辨》是以此观点考辨古史的集体著作。他以疑古为手段而以考信为目的,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对一些古史的荒谬传说起了廓清作用。他对历史地理也有研究倡导之功,创办了《禹贡》半月刊,同时也重视少数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不少学者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在通史、断代史、专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邓之诚撰写的《中华二千年史》,以王朝为序,叙述各朝政治经济文化因革递嬗之迹,是一部具有通识的力著。周谷城的《中国通史》、岑仲勉的《隋唐史》、郑天挺的《清史探微》、孙毓棠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皆各具特色,不同程度地填补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由于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涌现出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在史学界产生影响。郭沫若自1928年旅居日本后,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献,在史学上不断地辛勤著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写出了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后又写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论著。在文献学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甲骨文和金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利用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中国古代史,取得显著成就。
在30、40年代,还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在通史、社会史、思想史、近代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通史方面,吕振羽著有《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了《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著有《中国史纲》。范书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地研究和叙述中国古代史的名作,在历史思想和编撰方法上很有特色,夹叙夹议,文字简洁,深受读者欢迎。在社会史方面,吕振羽写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等著作,邓初民写了《社会史简明教程》(后改称《社会进化史纲》)和《中国社会史教程》,侯外庐写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后改称《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何干之写了《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等等。在思想史方面,吕振羽首先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侯外庐建树最多,著有《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等;郭沫若、杜国庠等也有关于思想史的著作。在近代史方面,有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著作问世。范书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过程,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指出中国人民与统治阶级走着不同的道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胡书是马克思主义的近代史专著中的代表作,阐述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与中国fǎn • dòng势力对待帝国主义的不同态度。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占有材料,总结中国历史;二是为革命而从事历史研究和著述,也就是贯彻了史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史学工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不断开拓进取,虽然先后经历了形而上学的极“左”思潮、教条主义、狭隘地“为政治服务”以及影射史学等的干扰,中国历史学仍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史学论著、发掘和鉴定史料、考古、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是旧中国史学界所做不到的。
参考书目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85。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施丁:《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87。
(施丁)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季刊。1979年2月由林甘泉主持创刊。该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máo • zé • dōng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问题,坚持历史学的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提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和支持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及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以促进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该刊内容包括:史学理论的探讨,重要史实的考辨,历史人物的评价,史学论著评介等。创刊以来,以其严谨的风格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编辑人员有:李祖德、彭卫、杜婉言、许敏、席康元。
(曲鸣丽)
《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1940~1942年在陕西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期间,组织撰写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
《中国历史简编》初出上、中两册,上册叙述上古到五代的历史,中册叙述宋、辽至清代中叶的历史。其取材与观点,都不同于一切旧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