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0(1/2)
5年加入同盟会。
1909年回国,随蔡锷主办广西陆军小学堂,历任广西常备军协统、广西督练公所会办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率新军拥广西巡抚沈秉堃宣布dú • lì。旋率部北上,驰援武汉,任左翼军司令,驻孝感,与南下之清军对峙。民国成立后任第十六旅旅长,返湘协助湖南都督谭延闿整编军队。二次革命起,任总指挥率师攻鄂,旋被袁世凯派遣入湘之汤芗铭俘获,押解入京判刑十年。1915年因袁世凯欲称帝,颁赦令,经蔡锷等具保,获释出狱。次年袁死,赵回湖南,任湘军第一师师长,嗣后代督军。1920年11月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后又任省长。赵倡议联省自治,创制省宪,名为自治,实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联结甚紧。1921年4月通电反对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次年春反对北伐军入湘作战;1923年前后,镇压农民,破坏农会,压制民众运动,为湖南各阶层人民所反对,于1926年3月被迫去职,退居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官,1939年8月任湖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抗战胜利后为省参议会主席。1949年去香港,后去tái • wān,1951年在tái • wān为“总统府资政”。1971年11月23日在台北病逝。
(严如平)
赵孟頫
赵孟頫
(1254~1322)元朝文学家、艺术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身宋朝宗室。南宋末年,为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元灭南宋后,闲居家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南方地主阶级,派人寻访江南有声望的人物,赵孟頫应召
到大都,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等职,后出任济南、汾州(今山西汾阳)、泰州等处地方官。至大三年(1310),复召入京,先后任翰林侍读学士、集贤侍讲学士等职。延祐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赵孟頫为南人而官至一品,在当时是极罕见的宠遇。但实际上,他长期担任的是一些闲散职务,在政治上并不起多大作用。
赵孟頫在诗文、音律、书法、绘画、古物鉴定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诗清新自然,在元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书法上提倡复古,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楷、行、草书无一不精,有“赵体”之称,对后代影响很大。在绘画方面,赵孟頫擅长山水、鞍马、花鸟、人物。他反对南宋的院体,开一代风气,成为元代画坛的领袖。
赵孟頫《浴马图》
他的诗文有《松雪斋文集》十卷;传世的书法作品有《仇锷墓碑铭》、《许熙载神道碑》等;绘画作品有《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等。
参考书目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陈高华)
赵普
赵普
(922~992)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属天津)人。后周时即为赵匡胤亲信幕僚,是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之一。
北宋建立后,历任枢密使、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针对五代军阀割据的情况,建议宋太祖赵匡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不让名位已盛的大将掌握兵权。赵普的建议为宋太祖所采纳,对北宋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所执行的“先南后北”方略。赵普也曾参与制定。赵普原为村学究,无甚远见卓识,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与赵普也有密切关系。赵普为相,刚毅果断,然亦颇专权,太祖末,罢相,出镇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南)。太平兴国六年(981),他帮助宋太宗赵炅制造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赵普遂得以复相,并参与迫害宋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不久出镇邓州(今河南邓县)。后又入相,又出为西京留守。赵普罢相期间,仍不断向宋太宗上奏,对军政大事提出建议,淳化三年(992)三月,以太师、魏国公、给宰相俸禄的优异待遇致仕。不久病死。
(吴泰)
折变
折变
宋赋税输纳办法之一,实际上成为一种加税名目。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官府根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按照规定,折变并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且以纳月上旬时估中价准折,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亏损人户。如纳麦在六月,州县遂串通市司于五月中先减麦价,仅留三四分,待科折已定,即顿增价。大观二年(1108),京西路以盐钱、杂钱折变物料,孟州温县小麦实价每斗为钱一百二十文,而折变只作五十二文;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实价一百一十二文,折变只作三十七文。陕西路粮价,大观四年已数倍于往昔,折变却仍用熙丰之价,致使税户陡增六七倍之赋。按照规定,折变物色数额,须于起纳前揭榜晓示,实际上却往往临时变更,反复纽折。如应纳现钱,即小估价值令纳绸绢,又以绸绢之值折纳丝绵,复将所纳丝绵回纳现钱;以绢较钱,绢倍于钱,以钱较绵,钱又倍于绵。反复纽折,辗转增加。南宋初,两淮州县一亩地的赋税,经过纽折竟高达四五斗,为正税的四五倍以上。
(梁太济)
折帛
折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