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1/2)
家记载,西辽德宗分两路西进。一路拟攻喀什噶尔,但受到挫折。主力向西经伊犁入哈剌汗所辖八刺沙衮(Balasaghun)境。时哈剌汗孱弱,属下割录部(KarluKs)和康里部(Kanglis)叛乱,于是便向西辽德宗纳土称臣。西辽德宗乘机夺取了王位,自称天祐皇帝,改元延庆,同时采用突厥族称号曰“古儿汗”(Gur-Khan,众汗之汗),这就是中国史上所称“西辽”,阿拉伯史家称为“哈剌契丹”(Kara-Kitai)。康国元年(1134),西辽德宗以八剌沙衮为都城(别称虎思斡鲁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傍楚河(今苏联托克玛克市东南)。哈剌汗所辖地区,原有很多屯田的契丹人居住,这使西辽德宗得以顺利地拓地立国。
西辽德宗讨平康里部的反乱,北向击败了辖戛斯。康国元年,复遣大军东征金朝,至喀什噶尔、和阗后,沿途牛马多死,被迫还师。康国四年五月,开始攻寻思干(撒马尔罕)算端(苏丹)马哈木汗(MahmudKhan),败之于忽毡(Khodjend)。马哈木汗退到寻思干后,重整武备,并求援于其舅父忽儿珊(Khorassan)的塞尔柱算端桑伽儿(SultanSanjar)(另说是割录部要求桑伽儿北上河中)。康国八年,桑伽儿渡过阿姆河,“举兵十万”来攻,西辽德宗率契丹、突厥、汉军迎战于寻思干迤北之喀忒汪(Qat-wan)。桑伽儿大败。溃退到梯尔哈木(Dirgham)山谷,全军覆没,遗尸数十里,桑伽儿与马哈木汗仅以身免。西辽德宗乘胜北攻不哈剌,并命其将军Erbuz(萧查剌阿不?)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沙阿即思(Atsiz)也降服作了西辽的藩属,允贡大量金币、畜产。至此,西辽的疆域已相当辽阔: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一时成为中亚一强大帝国。
康国十年,西辽德宗死。西辽至1218年为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所灭,辽朝在中亚又延续了九十四年。
参考书目
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
陈得芝:《耶律大石北走史地杂考》,《历史地理》1982年第2辑。
周良霄:《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3辑。
(孙毓棠)
西南夷
西南夷
秦汉时代对居住在蜀郡西北、西南,即今四川成都西北、西南,云南、贵州两省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诸少数族的总称。主要有夜郎、滇、邛都、滇、昆明、徙、莋都、冉駹、白马等。其中,夜郎、滇、邛都等皆盘发于顶,耕田,有邑聚;巂、昆明等皆编发为辫,随畜迁移;而徙、筰都、冉駹等则兼营农牧。西南夷近蜀,双方商贾早就相互往来。西南夷输出筰马、僰僮、旄牛及金、银、铜、象牙等,输入绢、铁、盐、竹、枸酱等。
楚倾襄王时,楚将庄■曾平定滇池地区,于该处称王。秦灭楚后,曾在西南夷广大地区修筑道路,设官置吏。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遣唐蒙使夜郎,招抚夜郎侯多同,在其地置犍为郡。接着又命司马相如招抚邛、筰,在其地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后因欲专力在北方对付匈奴,一度放弃了耗费巨大的对西南夷的经营。元狩元年(前122),张骞自大夏归国,建议重开西南夷路,以通身毒。武帝派出的使者虽得滇王之助,但均被昆明夷阻留,未能成功。南越反,武帝欲自犍为郡发南夷兵,南夷不从。遂反,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夷,在其地置牂柯郡(今贵州大部及云南东部)。夜郎侯迎降,武帝封他为夜郎王。于是西南诸夷皆争求内属。武帝以邛都为越巂郡(今四川西昌地区、云南丽江、楚雄北部),以筰都为沈黎郡(今四川汉源一带),以冉駹为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一带),以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武都一带)。元封二年(前109),汉又出兵伐滇,滇降,以其地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晋城);同时赐滇王王印,使治其部族。
西南少数族的重器──铜鼓贵州出土
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鉤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伐,汉遣使调解,兴等不从。成帝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兴,夜郎国灭。
王莽时,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巂、姑复等地的夷人亦起兵,莽遣将率兵十余万往击,连年不克。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西南夷地区再次划入汉的版图。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设益州西部属国,管理不韦(今云南施甸)、巂唐(今云南保山)等地的哀牢族和云南(今云南祥云)、楪榆(今云南大理)、比苏(今云南云龙、兰坪)、邪龙(今云南巍山、漾濞)四县的昆明族。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族人内附,明帝在其地置哀牢(今云南腾冲、龙陵、德宏州)、博南(今云南永平)两县,合益州西部属国所领六县为永昌郡,哀牢的土著君长被封为哀牢王,在太守辖下统领其部落。
两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的郡县称“初郡”或“边郡”。郡县既任命太守、县令、长吏,又封部族土著君长为王、侯、邑长,实行“土”、“流”两重统治。太守、令、长等“流官”赋敛烦苛,又不能与王、侯、邑长等“土官”和睦相处,因而西南夷地区不断发生反抗事件,有时酿成较大规模的战争。如昭帝始元元年(前86)益州郡的廉头、姑缯,牂柯郡的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的反抗;王莽时期鉤町、益州和越巂诸部族的反抗;光武建武十八至二十一年(42~45)中,姑复、楪榆、梇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的反抗;章帝建初元年至二年(76~77)哀牢夷的反抗;安帝元初四至六年(117~119)洱海地区诸部落的反抗;灵帝熹平五年(176)益州诸部落的反抗等等。另一方面,西南夷在汉族的影响下,文化水平和生产力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郡县制在西南夷地区的推行,诸部族大小土长被封为王、侯、邑长,使之大小统属,加强了政治上递相隶属的关系,改变了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有利于中央王朝的管辖和治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西南夷
(方国瑜林超民)
西宁
西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