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1/2)
有代、雁门、云中、北地等郡。高帝六年(前201)分置定襄郡。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击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驱逐匈奴,占取河南地,设立朔方、五原二郡,四年又分置西河郡,北方合为八边郡。八边郡外即匈奴,汉初不时南下,代、雁门、云中、北地诸郡常受骚乱。自结“和亲”之约后,边郡通关市,汉与匈奴关系缓和。武帝打击匈奴取得胜利,为加强边地建设,迁徙关东贫民,充实从匈奴手中取得的河南新秦中地方,发展农垦,减少戍卒。沿边建烽台,设候望,塞外起亭燧,又于边境筑受降城,接受匈奴降者。宣帝以后,匈奴臣服,边郡数世无烟火之警,户口渐增,经济得到发展。
西北边郡汉初因秦制,有陇西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内讧,西部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降汉,汉收河西地,设立武威、酒泉二郡。元鼎三年(前114),分陇西、北地郡地置天水、安定二郡,六年又分武威、酒泉郡置张掖、敦煌二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增设金城郡,陇山以西合为八郡。此外,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王莽于羌中地设立西海郡,新莽末即废。八郡境内有匈奴、羌、胡、月氏等族聚居。地当中西陆路交通孔道,位置冲要。汉朝徙民充实西北边郡,广开屯田,兴修水利,设置田官,又筑障塞亭燧,绵延长城外数千里。敦煌郡西境设有玉门关、阳关,关外泛称为“西域”,是中西往来的门户。丝绸之路即经由西北诸边郡通向中亚、南亚乃至欧洲各地。
“辽东守印”封泥
西南边郡汉时今四川西部、南部和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泛称为“西南夷”。较大的有夜郎、且兰、滇、邛都、昆明、筰都、冉駹、白马等,互不统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唐蒙出使南越,得知蜀地有道可通夜郎,于是出符关(今四川合江南),见夜郎侯多同,“约为置吏”,设犍为郡。此后司马相如又通邛都、筰都地区,置蜀郡都尉。元鼎六年(前111)南夷且兰反叛被平,设牂柯郡,又以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白马为武都郡。元封二年(前109),滇、昆明举国降汉,设益州郡,天汉三年(前98)废沈黎郡,地节三年(前67)废文山郡,西南合为五边郡。汉武帝时为加强内地与西南边郡的联系,筑有“西南夷道”,自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通夜郎、滇、昆明。
南方边郡先秦以来,岭南地区为百越散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这一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秦亡,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兴,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臣服于汉。汉武帝元鼎四年,南越王兴与太后请求内属,待遇等同内地诸侯,其相吕嘉等反对,杀王、太后和汉使者。五年,汉发兵击吕嘉。六年,南越平,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元封元年又于今海南岛设立儋耳、珠崖二郡。昭帝始元五年废儋耳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废珠崖郡,仍存七郡。诸郡海道通南海各国,海外贸易,往来频繁。
(周维衍)
西汉郡国
西汉郡国
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西汉一代二百年间(前202~公元8)的疆域和政区变化很大。初期的版图小于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有,南方五岭以南为赵佗所割据(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南)地区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川西南)地区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全境只有四十余郡,其中大部分郡属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诸侯王国所有。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与秦代的单一郡县制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但是版图仍与汉初一样,并未扩大。
“河间王玺”封泥
武帝时代,大力开广三边,不但恢复旧秦版图,而且大有扩展。在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五岭以南、西南夷地区、鸭绿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共辟置新郡二十多个,又将东南沿海的闽越和东瓯地区并入会稽郡。元封三年(前108)时,西汉王朝版图已达极盛。同时,汉武帝刘彻又施行推恩法,进一步蚕食王国封域,增设新郡,故至太初元年(前104),全境共有一百零九个郡国,为西汉一代郡国最高数,其中郡九十一,王国十八。
武帝天汉年间以后,历昭帝、宣帝至元帝初元三年(前46)间,陆续罢边郡七,除王国一,置新郡二,郡国总数减至一百零三,但版图变化也不大。此后诸侯王国仍时有置废,郡国名称亦时有更改,但长期稳定在一百零三郡国之数。《汉书·地理志》所载一百零三郡国名目即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时的行政区划。
以下选取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元年及平帝元始二年三个特征年代的郡国名目,列表以表示西汉中叶以后郡国的变动大势。前无后有的郡国即为新辟或增设,前有后无的即为罢省,郡国名称沿而未革者则以—表示,标有*号者为边郡。
汉武帝以后分全国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个监察区。上述一百零三郡国即依地域分属这十四部。西汉末年,王莽秉政。平帝元始五年,王莽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建立新室,取代汉朝。取消刘氏诸侯王国,悉改为郡;又将西汉四郡予以析分,大郡至有分为五者,迄于天凤元年(公元14),总共有郡一百二十五。其后郡名、郡境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十分混乱,未及数年,而新室已亡。东汉初年仍沿用西汉元始间郡国之名,至建武十三年(公元37),方有所并省(见东汉郡国)。
(周振鹤)
西普政区
西普政区
西晋地方行政区划承袭东汉末年以来形成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三国曹魏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平蜀后增益州,又分益州置梁州。泰始元年(265)西晋代曹魏,初即有此十四州。泰始时,先后析雍、凉、梁三州置秦州、益州置宁州,后又析幽州置平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又得荆、扬、交、广四州,荆、扬两州与原有同名州合并,计十九州。秦州、宁州曾一度废罢,后又复置。元康元年(291),分荆州、扬州置江州,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江州置湘州,共有二十一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