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1/2)
称为坞陛的台阶。坞上并可举烽。东汉时,为守御匈奴、乌桓和西羌,继续在边塞乃至冯翊(今陕西高陵)、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赵国(今河北邯郸西南)、常山(今河北元氏西北)、中山(今河北定县)等内郡缮作坞候,最多的两次曾达五百所和六百一十六所。
东汉陶城堡广州麻鹰岗出土
与此同时,地方豪强也仿照边塞坞壁的形式营建自己的庄院,作为控制农民和对抗外来势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据点。东汉初年的战乱中,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大姓赵纲就曾在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害地方。此后,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这种地主坞壁越来越流行。从东汉墓葬中的壁画、画像砖和陪葬明器看,这种地主坞壁建筑呈城堡式。周围为高墙,门上有门楼,四角有角楼,坞中有的还有高层的楼橹建筑,门楼、角楼和楼橹乃至墙垣高处开有瞭望孔或射孔。大门有卫士把守。坞内有坞主居所、卫士和奴婢仆隶乐队等的居处,还有仓廪、手工业作坊等,显示了大地主田庄力求dú • lì自主和自给自足的特点,汉末黄巾起义后,豪族地主为镇压农民,乘时造成割据局面,更是部勒宗族、宾客、徒附,组织部曲、家兵,修坞筑堡,跨州连郡。坞壁成了公开的地方武装割据的据点。
(宁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多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即宗族豪强的坞壁。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坞壁也就是豪强割据的据点。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流民坞壁中坞主与其下的流民在初期尚无明确的依附关系,但久而久之,亦形成私人依附关系。
坞壁作为一种社会集团必然采取的某种组织形式,具有分裂割据的性质。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坞壁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所组成的坞壁,具有明显的抗拒农民起义的性质。两晋之际所组成的坞壁,则有防暴避乱、抗拒北方少数民族贵族进扰中原的功能。而南朝侯景之乱后出现的“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却以打家劫舍,缚卖居民为业,是破坏社会秩序的势力。此外,战乱时期出现的坞壁,多且耕且战,自保自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和维护生产,使宗亲或流民免遭劫掠杀戮的作用。
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为了维持他们在各地的统治,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县令、太守、刺史等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元宏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但是,地方豪强势力和他们藉以割据的坞壁仍然存在,社会一有动荡,结坞自保的情况也就重新出现。唐以后,坞壁转入衰落,但并未根绝。
参考书目
陈仲安:《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两种形式》,《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黄惠贤:《试论中国三至六世纪坞营组织的性质》,《武汉大学学报》1960年第5~6期。
(黄惠贤)
目录
瓦剌
外国在华工矿企业
外国在华航运企业
外国在华铁路投资
外国在华投资
外国在华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外蒙古
外债
完颜昌
完颜陈和尚
完颜希尹
完颜襄
完颜宗弼
完颜宗翰
皖南事变
皖系军阀
万宝常
万历三大征
《万历武功录》
《万历野获编》
汪古
汪精卫
汪伪“国民政府”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王弼
王充
王宠惠
王导
王敦
王凤
王夫之
王府庄田
王国维
王坚
王翦
王景
王濬
王伦起义
王莽
王猛
王念孙
王朴
王溥
王若虚
王僧辩
王世充
王世贞
王守仁
王叔和
王韬
王田私属
王文统
王锡阐
王仙芝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玄策
王衍
王彦章
王引之
王毓铨
王云五
王正廷
王仲荦
《望厦条约》
韦昌辉
韦后之乱
唯识宗
卫
卫拉特部
卫青
卫士
卫尉
畏兀儿
尉
《尉缭子》
魏
魏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晋南北朝都城
《魏书》
魏太武帝拓跋焘
魏文帝曹丕
魏武帝曹操
魏孝文帝元宏
魏源
魏徵
魏忠贤
文成公主
《文海》
文集
文景之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