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1/3)
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选贤任能,法简政宽,使燕民各安其业。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在文化上,广兴学校,重视儒学,禁止图谶迷信,使公卿以下子孙就读,选拔学通一经、才成一艺的任官,促进氐、羌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呈现小康景象。在民族问题上,与苻坚的“并包之度,绥怀之略”相左,认为鲜卑族的慕容垂难以控制,宜及早诛除。临终犹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劝苻坚勿进攻东晋,但未被采纳,因而有肥水之败(见肥水之战)。
(杨廷福)
王念孙
王念孙
(1744~1832)清代汉学家。江苏高邮人。字怀祖,号石臞。早年从学于戴震。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参与编纂《河源纪略》,撰该书《辨伪》一门,力辨河源所至之误。嘉庆四年(1799),清仁宗亲政,疏陈国事,首劾大学士和珅,名著朝野。累任直隶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历办河务十余年。究心治河之法,整顿历年积弊,为《导河议》二篇,上篇议导河北流,下篇论建仓通运,后因永定河泛滥成灾,引咎辞职。罢官之后,潜心著述,以文字、音韵、训诂的卓越成就,为一时学者推重。其学甚为渊博,虽不出汉学门径,但不囿于汉学藩篱,治经不专宗一家墨守成训,而诸说并列,务求其是,尤精于训诂之学。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而不重音,针对这一局限,萃十年心血,成《广雅疏证》三十二卷,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广雅》为三国时魏张揖撰,《广雅疏证》用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考证精博,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颇具创见,其学术价值不仅超越《广雅》,而且若干见解也为同时训诂诸家所不及。又兼长校勘之学,所撰《读书杂志》八十二卷,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凡十种,于古义晦误,写校妄改,皆一一辨明,用力甚勤。考证一字,往往罗列古籍,旁征博引,令人信服。且能以归纳法得出古书致误缘由,更属可贵。虽亦间有据类书错改本文及其他疏失,但得胜于失,功不可掩。王氏于音韵学亦有贡献,清代音韵学,发端于顾炎武,之后,江永、戴震尤多创获。至段玉裁,分上古韵类为十七部,密于顾氏的十部、江氏的十三部、戴氏的十六部。王念孙撰《诗经群径楚辞韵谱》,以“同声必同部”为分合标准,将至、祭、盍、辑诸部dú • lì,分古韵为二十一部,自成一家之说。他一生不好吟咏,所著短文,后世辑为《王石臞先生遗文》。
(陈祖武)
王朴
王朴
(915~959)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的枢密使。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人。后汉乾祐三年(950)状元,为校书郎。见隐帝少弱,将相交恶,知其必乱,辞官归乡。广顺元年(951)后周代后汉,太祖郭威养子柴荣为澶州节度使,以王朴为掌书记。后,柴荣为开封府尹,王朴为推官。显德元年(954)郭威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王朴由比部郎中累进至枢密使。二年,王朴奉诏撰《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建议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王朴的建议成为以后世宗及北宋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同年,他奉诏考正历法,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世宗亲为序,诏来年行用。不久,又以王朴知开封事,扩大京城,开广街道,均由他计划。显德三、四年,世宗两次攻淮南,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六年正月,他奉诏考正雅乐,得八十一调,并造“律准”,诏有司依调制曲。三月,王朴奉诏树斗门于汴口。归朝,卒。
(卞孝萱)
王溥
王溥
见《唐会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