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百科全书 > 分节阅读 11

分节阅读 11(1/2)

目录

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他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的方法,对近代史学的进步颇有影响。1923年,被召为废帝溥仪充“南书房行走”。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考订。1927年,在革命势力逼近北方时,于6月2日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王氏一生著述甚丰,其主要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耿云志)

王坚

王坚

(?~1263)南宋末抗蒙名将。里籍不详。宋嘉熙年间,王坚在孟珙部下,曾领兵烧毁蒙古军在邓州(今河南邓县)一带所积船材。后被调入四川,曾与曹世雄率兵击退攻掠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广安军(今四川广安)的蒙古军。宝祐二年(1254)七月,王坚被命为兴元都统制兼知合州。王坚调集所属五县民丁十七万,大规模修筑钓鱼城(在今四川合川东),训练军队,组织民兵,安辑人民,垦种农田,储薪屯粮,加强战备。宝祐六年,蒙哥汗亲率大军攻入四川,合州以北许多地方皆陷。十二月,蒙哥遣晋国宝招降王坚,为王坚执杀。开庆元年(1259)二月,蒙哥率军围攻钓鱼城。在王坚的率领下,军民协力,婴城固守,百战弥励。从二月到五月,多次击退蒙古攻城锐卒。六月,又击退攻占外城马军寨的蒙古军。蒙古先锋大将汪德臣被击伤而亡。七月,蒙哥亲自督战,亦被击伤,死于军中。蒙古军遂撤围而去(见钓鱼城之战)。九月,宋加封王坚为宁远军节度使,仍守合州。景定元年(1260)四月,宋理宗赵昀诏王坚入朝,授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四年三月,为知和州(今安徽和县)兼管内安抚使。五年三月,王坚卒。赐谥忠壮。

(胡昭曦)

王翦

王翦

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领兵平定赵、燕、蓟等地。王翦用兵多谋善断。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秦国在攻取楚国前夕,君臣间对用兵方案发生争论。李信认为只需用兵二十万,王翦却坚持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以李信年少壮勇,命他与蒙恬率兵二十万人伐楚。王翦遂借口有病,告老归乡。次年,李信、蒙恬带领的秦军开始连打了几个胜仗,但楚军很快发动反击,大破李信军,杀七都尉。秦王政为扭转局势,亲自驰往频阳,请王翦挂帅出征并且满足他的要求,将全国兵力六十万人都归其指挥。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领兵伐楚,楚国悉发国中兵力抗击,王翦坚壁不出,逐日休整部队,待楚军调动之际,举兵出击,结果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岁余,王翦与蒙武虏荆王负刍,遂平定楚国,以其地置为楚郡。二十五年,王翦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王翦子王贲,孙王离也因战功著名于世。

(田人隆)

王景

王景

东汉水利专家。字仲通。乐浪■邯(今朝鲜平壤以北)人。少时博览群书,爱好天文技艺。明帝时,与将作谒者王吴用堰流法修治浚仪渠,颇有成效。永平十二年(公元69)又奉诏与王吴监修汴渠。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勘察地势,修渠筑堤,疏通游积,修立水门。次年渠成,河汴分流,消除了自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口,汴渠东侵之害。治河所采取的“十里立一水门”的措施也成为多沙河流取水的一项重要技术发明。王景由此知名,三迁为侍御史,后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相传庐江境内有楚相孙叔敖修造的芍陂稻田,东汉时已有荒废。王景修复芍陂,教导百姓犁耕、蚕织,并制订法度。由此土地垦辟倍增,境内百姓丰足。后卒于官。

(严敦杰)

王濬

王濬

(206~285)西晋大将。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家世二千石。初为河东郡从事,后参征南军事,为羊祜所赏识,转巴郡太守、广汉太守,颇有“惠政”。迁益州刺史,泰始八年(272),晋武帝司马炎谋攻吴,经羊祜推荐,授濬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州军事。奉诏修建长一百二十步、能容纳两千多人的大战舰,训练水师,并力请速伐吴。太康元年(280)正月奉命率军自成都出发,破除吴人在长江险处所置铁锁、铁锥,攻克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今湖北鄂城),顺流直取建业,吴帝孙皓投降。濬收图籍,封府库,严禁军士掳掠。他原来奉诏受杜预节制,途中又奉诏归王浑节制。而王浑击败吴军后,顿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迟疑不敢渡。王濬克吴,王浑愧恨不平,与之争功,表奏濬违诏不受节度,朝廷下诏责濬。王濬虽据理抗辩,但太原王浑是高门世族,浑子王济又娶常山公主为妻,晋武帝只好居间调停,进王浑爵为公,授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封襄阳县侯。濬自以为功大赏轻,怨忿不平,时人也为他上表申诉。于是,武帝升濬为镇军大将军,后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六年卒。

(杨廷福)

王伦起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