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7(3/3)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当一个领导人的不易,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养成了到北京必“拜谒”天安门,他成了我心灵的寄托。
第十七章
当晚凌晨两点多钟我回到了办公室,就在我准备在办公室将就一夜的时候,秘书却急忽忽的跑来找我,他到了跟前却不开口,唯唯唯诺诺的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说:“有什么事吗?”
他说:“余书记,我本不该这么晚来打扰你,可是外面还有一位老教授要见您,他说见不到您回来他就不走。”
一听这话,我是足足愣了几分钟没反应过来,冷笑着说:“这个时候有一个老教授要见我,还见不到我就不走。李秘书你跟了我这么久,怎么是越干越回去了,连这个点小事都办不了啦?”
他委屈着脸说:“不是我不想拦,可是这个人我是想拦却不敢拦,他是唐伯虎。”
“那个唐伯虎啊!”我问道。
他说:“就是那位国子监退休的老教授,您是认识他的,所以我也就没敢过分的拦。”
“你让他进来吧。”我回应道。
几分钟后他把人带到了我的面前,看老人一脸疲倦的样子,果真是在楼下大厅里面等了整整一夜。
这位老人可以说是一位奇士,他博学多才而又淡泊名利,他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上课从来不带课本或者是什么教案之类的材料,只是把身子往讲台上一站,双肘支在讲台上,便侃侃而谈,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我刚到省政法委当书记的时候他到省政法委来上访,我想把他推荐进当地市政协当常用委,好都人想都想不到的机会他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为了让他去我还是真费了不少劲,也是因为这样我们俩倒成了忘年交。
我曾经到老人家里面与老人坐谈,老人的家里面可以说是古朴大方典雅别致,大厅的正中央挂着一幅老人自己写的九尺中堂,敬录的是曹操的一首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
·
老人听说我余军荣升为省政法委的一把手,主抓全省的政法工作,早就有想法要跟我谈谈了。那开晚上他给我带来两个封面封底都用金色丝绸布粘糊成的折子。
一个折子里抄录了曾国藩日记中的一段话,并无新意,也就是“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云云之类的陈词老调。另一个折子则从《资治通鉴》里抄了一个故事。那故事讲的是唐僖宗中和四年七月,黄巢起义失败,有人砍下黄巢的脑袋献给僖宗,一并献上的还有黄巢家人的“首级”和他的一群“姬妾”。为避战乱而逃到四川的僖宗在成都罗城正南门城楼上收下这些“贡品”后,责问那些“姬妾”,你们都是大唐勋贵的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姬妾中一位为首的答道,国家以百万之众,都没挡住黄巢的进攻,而“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僖宗不再追问,强令将她们斩首。城里的人都挺可怜这些女子,纷纷拿酒来给她们喝。大多数姬妾这时都“悲怖昏醉”了,唯独那个为首的“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我看完这个故事,心里自然有相当的感恸和感慨,但不免有一点不快。他暗中觉得,老人不惜奔波数百里,苦等大半夜,拿这么一个故事来“教育”他,似乎有一些“南辕北辙”,“张冠李戴”,不得要领。在随后的寒暄中,老人得知我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去北京,忽然又郑重地提醒我,此行无论如何要挤出点时间到天安门去转一转。我这时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笑道:“我又不是第一次去北京。”老人却正色道:“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余军了。以“省政法委书记”的身份,再去拜谒天安门,你会获取另一种人生感悟的。“
我笑道:“假如我获取不了你说的那种人生感悟,而是体会到了“另外一种人生感悟怎么办。”
听了我说的话后老人没有开口,神色也渐渐黯淡下来,在沙发上坐了一会后便起身来,弓着腰,索索地收拾起他那个老式的人造革手提包,苦笑着长叹了口气道:“那……那也只能那样了------------”便坚绝拒绝了我要给他安排宾馆入住的好意,悚然告辞。
但是那回离开北京之前,我还是去“拜谒”了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