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张廷玉(2/3)
康熙晚年,政治斗争不断,尤其是诸皇子互相明争暗斗,角逐储位,政局动荡不安,胤禛鉴于这样的教训,决定改革以往历朝历代的“立嫡立长”的继位制度,实行秘密建储的办法。雍正元年的时候,留下总理事务大臣的胤禩、胤祥、马奇和隆科多,将密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为预防不测,另书写一份收藏于内府。雍正八年九月,雍正将密旨的内容给张廷玉阅览,十月正月,又给鄂尔泰看了一下。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崩于圆明园,张廷玉和鄂尔泰告知诸王大臣“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外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雍正能够将极为重要的储君之事让张廷玉预先知道,说明张廷玉是已经被胤禛视为肱股之臣。特别是雍正三年和五年的时候,胤禛先后处理了助他夺嫡的内外得力心腹年羹尧与隆科多后,张廷玉成为了雍正的首席智囊,“赞画军国大政不可数计”。
弘历继位后,奉大行皇帝遗命,由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弘历对张廷玉也格外器重,每逢外出巡幸的时候,总是让他留京总理朝政,夜宿紫禁城;科举也参与殿试,选拔人才,考察检举官吏。
雍正在位十三年,对张廷玉眷注至深,荣冠臣僚,也由此出现了整个满清(除了清末)看似不可能存在的局面:党争——满汉臣僚的党争。
胤禛生前对他的左膀右臂汉臣张廷玉、满臣鄂尔泰宠爱有加,甚至给予身后“配享太庙”的殊荣。而张廷玉和鄂尔泰两股势力的形成应该说是与雍正帝对他们的殊荣有直接关系。雍正十年的时候,张廷玉回到故里去祭奠其父张英,胤禛在其谢恩折子上写道:“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即使有言官参奏张廷玉和鄂尔泰,胤禛也会予以保全,不必入议。
鄂尔泰入朝后,因为清廷“首崇满洲”,旧的制度之下,满洲大学士鄂尔泰应该按照位序在张廷玉之前。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纳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说纳亲应该在他之前,但在心里也难免有微词。弘历自己都说:“若以任用之先后为次序,则当日鄂尔泰即不应在张廷玉之前”。
如果追溯满汉问题,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建立之初,而清廷后面的种种做法,实际上也加深了满汉之间的mín • zú • máo • dùn,使他们很难协调,明争暗斗。在雍正朝以前,哪怕是康熙朝也没有汉臣可以和满洲的臣僚相比的局面,汉臣见到满臣需要自降半级,甚至需要下跪(后来由于大庭广众之下,不太合适,跪的礼仪也就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