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2)
“诶。”叶大嫂应一声。
她两儿一女,大儿子叶海现在不用她操心,大女儿桃花和二儿子叶河却还需要她帮衬。
像是桃花,她的针线活跟村子里年纪相仿的女孩们差得太远,连针脚都称不上细密,可得多练练。
作者有话说:
1:来自百度百科
第48章绿豆汤
下过一场小雨,就迎来了春耕的日子,为了耕地,叶家就连县城的铺子都暂时关门了。
他们家三十五亩地跟之前一样,多数种的麦子和高粱,也有一些种了粟、豆、黍等,但他们家更喜欢种土豆和苞米,味道不错的同时也很饱腹。
而且这边天气太冷,种不了水稻,只能去县城里买南方产的各种白米,价格确实昂贵,因此米饭并不是他们的主食。
叶家就算偶尔吃一顿大米饭,也是白米和高粱米混合的,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白米,底下压着的几乎都是高粱米。
一大早叶家人就纷纷扛着农具去了田地里,只剩几个孩子在家里。
叶瑜起床后去了私塾,等放了学回到家就跟着叶老太开始做午饭,至于其他人则都在田里,中午并没有回家。
也没吃什么好的,就是早上剩下的饼子,配上一些酱菜。
但她们给在田里干活的叶家人做得却是实诚饭。
饭后叶瑜被叶老太留了个任务,让他端着食盒去给他爹送饭。
路不远,约莫一刻钟就能到。
正在耕地的叶父见他过来,立刻直起身,将脚上的踏犁松开,接过食盒,他打开一看,眼里露出一抹惊讶。
“今日家里做的这是什么?”
只见一个又一个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的白米团子放在食盒里,足足有五六个,旁边还搁着一个略大的竹筒,里头是青菜豆腐汤。
叶瑜指着那白米团子对叶父说:“爹您赶紧尝尝,这饭团子确实好吃,而且很方便,里面有肉有菜。”
这也是他灵机一动想起来的,饭团可以当成午饭送去给在田地里耕种的长辈们,它的做法简单,味道也很是不错,最重要的是只需要吃几个就能填饱肚子,很适合现在家里的情况。
家里剩余的白米全都做成了饭团,叶老太虽然心疼,但她想着春耕是个力气活,总得让家里人吃个饱肚,因此毫不吝啬。
叶父用叶瑜带来的水简单洗过手,擦干后拿起饭团就咬上一口,他嘴里最先感知到的是粒粒分明的米饭,口感偏硬,然后是腊肉的咸香劲道和萝卜干的酸辣,味道依次叠加,确实美味极了。
叶瑜期待地看着他爹,“味道如何?”
“好吃!”叶父三两口把饭团咽下去后,喝了一口汤,赞叹道:“这可比干吃窝窝头或者苞米面饼好多了。”
其实这属于简化版的饭团,真正的饭团制作时还需要海苔肉松和芝麻等材料,只是如今还没有这些材料,无法做出来。
食盒里五个饭团都被叶父给吃光了,随后他戴着草帽坐在树荫下,揽着叶瑜说:“你爹负责的这块地去年种的是高粱,今年该种苞米了。”
高粱增产的关键就是轮作倒茬,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豆子苞米轮作。
叶瑜看着眼前犁到一半的田地,突然想起了水稻。
一直到叶父出声,他才发觉自己竟把这话说了出来。
“水稻得在暖和的地方种,像是南方,他们那里冬天不冷,水稻长得快,咱们这儿就不行了,还没等种子发芽呢,土地就给冻上了。”
又问:“宝哥儿喜欢吃白米吗?回头等粮商过来,咱们多买点。”
比起面食叶瑜确实更习惯吃米饭,他默默思索着,也不知道通过一些手段能不能培育出来能在寒冷地区种植的水稻。
比如说育种或者改良土壤,他接下来或许可以着重翻阅一下空间里关于这方面的书籍。
不过这也是个长期的过程,肯定是急不来的。
因此叶瑜开口问道:“爹,你知道南方水稻亩产有多少吗?”
叶父听到这个问题,抓抓下巴,想了下回答:“我记着去年粮商说江南那边风调雨顺,水稻亩产约有三百多市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