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2)
叶瑜嘿嘿一笑,把手背到身后,“还不是因为奶奶你做饭好吃。”
她们刚把鸭肉连汤带水一起倒进架在火炉上的铜制汤锅里,叶母就端着几个木盆进来了,里面是各种洗净切块的素菜,包括冬瓜片,嫩豆腐,竹笋,竹菇和竹荪等。
叶家人围在炕桌旁边涮锅子边聊天。
汤锅里微微飘着几个辣椒,叶瑜夹起一块竹荪放进嘴里,原本不起眼的它吸满汤汁变得脆爽,咬开的时候又有鲜香在嘴里迸发。
竹荪通常一碰就碎,但晒干之后就能保存很久,只要注意不压着它,一直到下次再拿出来都是好的。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吃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子实在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叶老二吸溜一口粉条,跟他爹商量道:“爹,咱们家不如请人打一口井,日后吃水就不用去河边打了。”
他们家曾经请人看过,院子底下是有地下水的,打一口井却是绰绰有余。
叶老头却没同意,“何必要打井,咱村离柳河不过几步路的脚程,废那钱作甚。”
可叶瑜也挺想在院子里打个井的,一来井水总比河水干净,就算他们家取水时特意往上游走了走,但是也没到河的尽头,河水不可避免混杂了些不该有的,必须烧开才能喝。
二来听长辈们说,他们这儿有一段日子闹过旱灾,河都干涸了,如果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有一口井总会好一些。
三来就是夏天快到了,井里温度会比其他地方凉快得多,要是有些没吃完的食物可以用篮子吊在井里,多少有些保鲜的功效,再加上井水凉沁沁的,很好做夏日里常吃的冷淘。
这一二三点一列出来,叶瑜就说服了他爷爷,直接拍板,让叶老二回头去找个打井师傅过来。
老鸭锅吃到最后,叶母往里边下了一把粗面条,面条吸汤且入味,一人一小碗刚好吃得干干净净。
叶瑜吃完后叹口气,摸着微鼓的肚子,意犹未尽地舔舔唇珠。
叶母一看就知道自己儿子喜欢吃这顿饭,她在心里记下,想着日后可以多做些。
等到雨停,叶老二便出了门,他们这几个村子因为临近柳河,所以不兴打井,但旁边有些没有河流流经的村子,几乎人人都是打井的好手,请他们上门打井也不需要耗费什么钱财,只需要自己把东西准备好,等打好井看着给他们些报酬就好。
叶老二可算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没过几天就和离着县城老远的一个村子里的两个村民说好了,他们俩闲时会来叶家帮忙打井,只需要叶家包一顿午饭,至于报酬一人只要了一两银子。
他本想去县城买辘轳,辘轳一般是由一只摇把,一个滚桶,一个条井绳,一个长轴,两个支架组成,这玩意的本质就是一种木质的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工具,不算是很精细,但没点手艺的还真做不成。1;
然而那两个雇来的村民却说:“还有井桡,这两样东西不用去县城买,咱们村人人都会做,不如一起委托给我们。”
两个村民是一家的堂兄弟,都姓冯。
叶老二一听也没什么意见,两方便订下契约,约定从明日开始打井。
冯家两兄弟选中了院子西边一块地,冯大哥指着说:“你看这地上杂草跟别的地方相比,生长的如此茂密,下面肯定有地下水,估计挖几天就能出水。”
等确定了打井的地点,他们就开始用蝴蝶锥往下挖,挖出来的土扔进泥斗里,装满后拉出来倒在墙边,这些土依旧有用,可以垒成土墙或者土炕。
叶瑜瞧着他们家这地下水并不深,约莫只挖了十几米的样子便出了水,接下来叶老二和冯家兄弟一起用制作好的井桡加固井壁,再用重锤将其夯实,这可是个大工程,花费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
不过把最困难的地方做完,接下来就简单得多,只需要在井边用石头围成六边形的围栏,把辘轳装好,井绳下坠着一个木桶,摇动把手把木桶浸入水中,再提起来的时候就能取上水来。
他们俩打井的手艺是真不错,黄老太到他们家来参观的时候更是赞不绝口,“你们家是在哪儿找来的井匠,我家也准备打个井,回头介绍给我呗。”
叶老太点点头,应道:“行,他们村离县城比较远,家家户户都贫穷,要的报酬也不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