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被遗忘的边陲2:争斗(吴)(1/3)
吴王阖闾总算了却心中愿望,坐上王位。
此时的吴国,正处在发展期,整个国家纵使拥有征服他国的决心,也无法忽视国内生产发展的严重落后的现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江有海的吴国,经常遭受灾害。
同盟晋国,吴国似乎只学会了如何用兵打仗,排列阵法,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军事防御。而国家也缺乏粮食,大家都忙着打仗了,荒废了很多土地。
隔壁的楚国依旧强大,而南面也有一个悄悄冒头的越国,虎视眈眈,不容小觑。
刚上台的阖闾抓耳挠腮,无数个“问号”和“为什么”在头顶盘旋着。
思绪需要慢慢理清,治国最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人才。
阖闾想清楚了第一件事,打开通往胜利的大门。他马上找来正在种地的伍子胥,让其当吴国的外交官;经过伍子胥的推荐,任用来自楚国的旧贵族伯嚭为大夫;任命孙武为将军。
为了迎接这样的团队,吴王阖闾准备了一场盛大的王宫宴会,出席的都是受到吴王赏识的名人志士。
吴王逐一接见,当伯嚭时问他:“听说你的父亲受陷害而死,你行千里投奔而来,对我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此时的伯嚭受宠若惊,慌忙说:“我就是一个流亡犯,运气好,遇到了大王和伍子胥,哪敢有什么建议,大王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咯!”
这话被大夫被离听见了,就找到一旁的伍子胥。
伍子胥正在欢笑畅谈,听到被离说:“子胥,你觉得伯嚭这人可以信得过吗?”
伍子胥看看被离凝重的脸庞,又看看穿梭在人群中的伯嚭说:“大夫,言重了。他和我都是流亡之人,现在遇到英明的大王,这么可贵的机会,怎么能不把握呢!”
被离摇摇头,叹了口气:“我到不像你这么乐观,你看这人的面相,就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如果重用,可能子胥也会因此遭难呀。”
伍子胥还是认为被离想多了。可这时的伯嚭也确实是一个衷心之人,他还指望仰仗吴国的势力,为自己报仇雪恨呢。所以对上对下恭敬相随,对外对内,出谋划策,一副同舟共济的姿态。
在这样的豪华配置下,吴国开始正常运转。修建阖闾大城,强化各项军备力量,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农业,积存粮草。几年的整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吴国脱胎换骨。
底气十足的阖闾灭亡徐国,给楚国一个下马威。看楚国没有什么动静,接二连三拿下楚国的多个城池,剑指郢都,并在豫章大败楚国后撤退。
郢都是必须要拿下的。
等了几年,阖闾就问孙武:“以前你们说时机不好,就没打郢都,现在总是可以了吧!”
孙武说:“我们就联合诸侯一起攻打吧!”
吴国全军出击,以楚国隔水相望,吴王的心情别提多兴奋了。
吴王阖闾命令突击部队,突袭楚军,楚军大败而逃,吴军一直追到郢都的,五战五捷,占领郢都,楚昭王仓皇而逃。
吴国杀的兴起,可忘记了南面的越国正虎视眈眈。
越王允常趁着吴国国内空虚,出军攻打。吴王只好分出一部分军队前去救援,大部队继续驻守楚国。
楚国引来秦国助阵,吴军节节败退,战争才结束,楚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返郢都。
越王允常知道吴国的强大,深知自身的不足,在国内大力发展生产力,学习中原优秀的生产技术,重视冶炼,发展农业,广积粮草,为国家开疆扩土,创造后勤基础,为自己的儿子勾践,开创越国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