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被遗忘的边陲2:争斗(吴)(2/3)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两个冤家再次展开对决。
一边是老谋深算的吴王阖闾,另一边是出露头角的越王勾践,两军相遇在槜里。
吴国的军队,阵型严密,没有丝毫漏洞,不敢贸然出击。勾践就组织了几拨儿敢死队,轮番冲击吴国军队,依旧没有什么效果。
这时候,越王有点着急了,总算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越军找了一批犯了死刑的囚犯,把他们安排在阵前,命令这些死囚巨剑自尽。
吴军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惊骇不已,不知道是勾践的计谋。士兵们只顾去欣赏,放松了警惕。
越军趁机冲入吴军阵内,越国大司马灵姑浮在混乱中斩落阖闾的脚趾,吴军大败,阖闾身负重伤,在退军的途中去世。
临终命其子夫差:不要忘记了勾践杀了你的父亲!
夫差满怀着一腔复仇热血当了吴王,任命伯嚭为太宰。此时的伯嚭已经与王室的关系相当好,又开始掌管王室内外政务,深受夫差的宠幸。
也是这种宠幸和权利,打开了深藏在伯嚭心底的“潘多拉魔盒”,一场浩劫似乎在所难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休整两年后,调遣全国军队,出兵越国,誓为父王阖闾报仇雪恨。伍子胥和伯嚭随行。
吴国大军,浩浩荡荡穿过太湖,以水路开始进攻越国。
吴王夫差伫立船头,军队士气高昂,一路顺风而下,来势汹汹。
越王勾践面对如此阵势,深知胜利很难,但他不听大夫范蠡的意见,决定先发制人,结果大败而归,战到最后,越王勾践只剩下五千士兵,驻守会稽。
吴王夫差的大军很快就包围了会稽。
危在旦夕,命悬一线之际,越王勾践没有再做蠢事,听从范蠡和文种的意见:讲和。
见到吴王的文种,马上就跪在地上说:“大王败臣勾践派鄙人前来讲和,勾践愿做您的下臣。”
吴王夫差见到败兵之将很是得意,正准备答应。
伍子胥却说:“大王,这次击败越国,机会难能可贵,千万不要答应,一定要斩草除根。”
吴王夫差这才想起父亲的意愿,拒绝了讲和的要求。
文种带着坏消息回到了军中。
越王勾践就像失了魂似的,开始安排家人和财产的后事。
文种却马上阻止他说:“大王,臣深知此次求和一定失败,是因为伍子胥。但我们可以利用他人来完成。”
勾践突然想到家人和财产兴许还是自己的,又恢复了精神说:“谁可以完成此事?”
文种斩钉截铁地说:“吴国太宰伯嚭。此人骄傲自大,贪财好色,急功近利,一定可以利用。”
勾践看到了希望:“事不宜迟,那就快去吧!”
正如文种说的,此时的伯嚭,早已改头换面,内心的贪恋和阴险让他无所畏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