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归于宁静(楚)(2/2)
这小国家的命运实在难测,倒向谁似乎都不对。
楚军很快就打到舒国家门口。
舒国只有求救于新的老大咯!
隔壁老吴还是很讲义气,知道新收的小弟被人欺负,就是和自己过不去,迅速出手相救。
两军相遇,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论国力,此时的楚国还是略高于吴国;论才干,楚康王虽然不会煮饭,但是其他的都还算将就,而吴王其他的不怎么将就,煮饭倒是一流。
楚军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诱敌深入,四面埋伏。
吴军就像一群无头苍蝇,只顾喊杀着往套子里钻。
时机一到,楚军四面包夹,打得吴军屁滚尿流,大败而归,舒国因此灭亡。
兵败的吴王并没有回家,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煮饭,楚国的另一个小弟巢国。
巢国可谓是学会了楚王的机敏和聪慧,遇见大军来到城下,并不慌张,也没有派人去求救。
吴王自鸣得意,以为此战必胜,刚好报了兵败舒国的仇。
我说吧,历史上的大王和普通人一样,都是小心眼,只是发泄出来的时候不太一样,普通人也就歇斯底里一番,大王可是要动刀子的。
两军都在静观其变。
巢国大臣建议国君:“吴军勇猛无脑,此时势头正盛,我军不可硬抗,何不趁着吴军骄傲自满,略施小计。”
巢国国君不太明白。
大臣接着说:“我们可以打开城门,假装无力反抗,迎接吴国。遇到这样的情况,吴国一定认为是我们惧怕他的强大,而掉以轻心。等到吴王进入城门的时候,就找人射死他。”
巢国国君连忙拍手叫好。
吴王正在监督炊事班煮饭。
传令官突然跑来汇报说:“巢国投降啦,城门都打开了。”
吴王就说:“你们别煮了,我们去城里下馆子去。”
吴军欢呼不断,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进巢国大门。
吴王一人坐在高头大马上,左右微笑挥手,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骄兵必败说的就是吴王这样的人。他坐得那么高,动静又那么大,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靶子,躲在暗处的巢国弓箭手,很轻松就将他射中。
吴王跌下马,一命呜呼了!
吴军中了埋伏,群龙无首,仓皇逃命,希望下一个大王,不要再煮饭了。
此时的楚王,正在中原混战,根本无暇顾及一个竞争对手的死去。
公元前546年,混战了几十年的诸侯,终于在宋国的带头下,再次签订“弭兵之盟”,这才使中原的平静了一下,各个国家有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楚国也通过这次盟会,和晋国平分霸权,实现了先王,苦苦追求的东西,这对于楚国来讲,实在一个辉煌的时刻。
可是这个辉煌时刻来的有多么幸运,消失的就多么无情。
公元前541年,楚灵王谋杀了楚康王的儿子,自己当了楚国国君。
一个人以这样方式坐上头把交椅,也预示着这个人的品行,以及未来的结局。
仗着楚康王留下的辉煌,楚灵王在盟会上可是了不得,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侮辱他国使臣,残杀无辜的下属,不听大臣的意见。
昏庸残暴自私,这些昏君所具备的“优良品性”,他全部都具备了,就差一个亡国了。
上天若要是一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楚灵王闲着没事,四处打仗,彰显楚国霸主的地位。回国后,大肆修建亭台楼阁,开发个人度假房地产,穷奢不已,将楚国的库存消耗殆尽。臣民对他恨之入骨。
灭亡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楚灵王正在攻打徐国,他却开启了度假模式,啥都不管,导致国内bào • luàn,太子被杀,自己的弟弟坐上楚国的王位。
消息传到军中,士兵们四散而逃,只留下一脸懵逼的楚灵王,孤独地流浪在山野之中。
可恨之人也有可悲之处,此时此刻,楚灵王终于有一种无力回天,江河日下的感觉,自缢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