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归于宁静(楚)(1/2)
虽说楚共王没有过于显著的功绩,可人家还是起到了一个很好过度。
至少将一个还在昌盛的楚国,完完整整地移交给楚康王。
当然,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在冥冥之中帮助楚国。
比如,强大的竞争对手晋国,进入长达数十年的“六卿”争权,纵使拥有杰出的国君,可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霸主的旗帜无法永久竖在中原的版图上。
可也有一个很大隐患,让楚康王的神经随时紧绷。
这就是隔壁领居老吴。
老王心里只拥有肤浅的欲望,眼里只看到美丽的容颜。老吴却是门儿清,不是打麻将,是脑门清。不仅有肤浅的欲望,甚至有一种鸠占鹊巢的野心和称霸中原的壮志。
面对这样的一个强大的敌人,楚康王也没办法因为晋国的内乱,而自我得意,看来霸主之位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
在这种两面牵制的严峻形势下,楚康王也想到了很好的办法,并用其一生总算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公元前560年,楚国正在大丧。
隔壁老吴就蠢蠢欲动,同样是刚刚上位的吴王诸樊(煮饭),准备借这个机会用一下隔壁的灶台。
大家邻里邻居的,你要来煮个饭,说一声,顺便还可以来喝一杯,祭奠一下,表示礼貌。
可你非要提着枪矛剑斧冲进来,这可就不怎么有礼貌了!
吴王就是琢磨着,你家中有事,顾不过来,所以才敢这么嚣张。
楚康王不是傻子,他身边一个个才上位的大臣更是个顶个的聪明。
养由基就建议楚康王设个套,让他们来钻。
楚康王就按照他的方法,设了几处埋伏。这一招果然奏效,打得吴国屁滚尿流地回去了。
虽然战斗胜利了,楚康王却高兴不起来。屁股都还没做热,老爹才入土为安,老百姓人心惶惶,还没安抚,外患闻着气味就撵了过来,必须要想点办法了。
鄢陵之战中,楚国大败的惨痛教训,一直盘旋在楚康王的脑袋里。他认真反思父亲失败的教训,总结出一个道理:
大臣的势力过大,导致内政的混乱,军权过度集中,这是目前楚国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楚康王决定改革政权和军权体系,重用一批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国家的关键岗位均增设成两个,或者三个,将权利再分配,达到权利制衡的作用。
这一招可为立竿见影,楚国上下,面目焕然一新,办事效率瞬间提高,再也不用排长队了。
老百姓十分满意,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但即使这样,也并没有彻底根除公族窃取君王权利的野心。一切只是短暂繁华。
接下来就要考虑一下隔壁老吴,和老大哥晋国的问题了。
说不准哪天,这俩就会打到家门口,必须要想办法牵制一下。
很巧的是,正在楚康王一筹莫展之际,晋国为首的八国联军攻打秦国。
楚康王拍了个巴掌叫了一声:“这不是天助我也吗?”
于是“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实施。
楚康王马上和秦国联合,晋国被大大的牵制了。眼看这招这么好使,楚康王马上又联合被晋国欺负的齐国,救齐灵公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下好了,你晋国是老大,可我也让你不那么舒服。
我旁边有老吴,你两边有老秦和老齐,咱们看谁笑到最后!
晋国的威胁小了很多,但也不愿意看着楚国做大,就联合吴国,希望他能帮自己分担一些骚扰活动。
在这种形势下,楚康王总算可以大刀阔斧的干架了!周边的许国,蔡国,郑国,陈国啊,不是归附,就是被楚康王暴虐,一时间,楚国势头猛的无法想象,一种问鼎中原的迹象显露无遗。
晋国也感到十分头疼,自己老大位置是不是就快坐不住了啊!
能怪谁呢?
只能怪你自己啊,关着门来屋里横,谁也帮不了。
公元前548年,吴国开始拿楚国的小弟开刀。
舒国作为楚国的拥护者,遭到吴国的猛攻,根本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结结实实被打趴下了,归服了吴国。
这实在是无法怪他。
楚康王知道此事,就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十分生气,出兵讨伐舒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