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狼烟散尽 众诸侯拥立平王建东周(3/3)
这一作法实在有损朝廷和天子的颜面,众大臣建议交换人质,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来洛阳做人质。这就是史上的“周郑交质”。(《左传》)
由此可以看出,周朝的地位早已不在,王室的影响立微乎极微,渐渐成为诸侯手中的棋子。
公园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憋屈了50年终于释放了,天下大事,留给你们去折腾吧。
在郑国做人质的公子狐由于过度悲伤,在回国的路上死了,又增加了王室与郑国之间的怨恨。
周平王没有儿子继位,便由孙子继位,是为周桓王。
公元前719年,新王上任,总少不了人来巴结奉承。晋国分支曲沃庄伯就是第一个前来贿赂周桓王的人。
曲沃庄伯贿赂周桓王,希望联合郑国、邢国攻打晋国。其最终目的就是争夺晋国的君主。
接受了贿赂的周桓王不得不派兵协助曲沃庄伯进攻晋国。在这么强大的进攻下,晋国自然抵挡不了,没打多久,晋鄂侯就败逃了。
因为胜利,曲沃庄伯转身就背弃了周桓王,过河拆桥。搞了这一出闹剧,还想继续攻打晋国。
作为天子的周桓王肯定不干了。我才帮了你,你就背叛我,你把我天子当猴耍吗!那我就陪你玩变脸。
周桓王马上支持晋国,派兵讨伐曲沃庄伯。
曲沃庄伯因此兵败,不得不承认王室还是有一定势力的,灰溜溜地逃回曲沃,两年后就去世了。(《左传》)
再说周桓王当了皇帝,还一直没见过国家的二把手郑庄公。
公元前723年,周桓王当皇帝第三年,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之乱后,朝见天子。
周桓王听说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都继位这么久了,你堂堂一个辅佐王室的卿士,这会下来朝见,什么意思啊?
除了面子上挂不住,还因为自己的父亲公子狐,就是在郑国做人质的时候死了。
当郑庄公满面春风来到周桓公面前时,周桓公表现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郑庄公面对这样的待遇,很有骨气,毕竟是有势力的人。我好歹也是周王室的卿士,你既然对我这样,那我也懒得再来了,大家眼不见为净。(《左传》)
很巧的是,正好赶上这一年,王室的粮食不丰收。这对与周王室来说可是要命的,因为周王室的土地本来就非常小。周桓王又因为郑国扶立周王室有功劳,将一大片土地赏给郑国。这下周王室的地盘就更小了,不丰收就意味着王室的人要饿肚子。
周桓王眼看马上就吃不起饭了,无奈之下,不得不派人前往鲁国寻求帮助。
鲁隐公接到这个要求也感到非常无奈:总不能让天子饿肚子亲自去乞讨吧。就只有自己硬着头皮,靠着几分薄面,挨个儿找诸侯国,勉强凑了些粮食,靠这些救急,周王室才免于挨饿的结局。
公元前712年,鲁隐公死于其弟手下,鲁桓公并没有来找周桓王,就自立为君。这个举动,使周朝册封诸侯的制度遭到了破坏。(《左传》)
周桓王气愤不已,却又拿鲁桓公没办法。加上郑庄公之之前抢占了很多地盘,都是假借天子之名。
各种想不通的事情蜂拥而来,周桓王一气之下免掉了郑庄公的卿士头衔。
郑庄公也不甘示弱,发誓不再朝见。
公元前707年,咽不下这口气的周桓王率领陈国、虢国、卫国、蔡国出兵讨伐郑国。
九月,秋高气爽,王室军队分为三路。虢,蔡,卫三国为右;周公黑肩与陈国军队为左;周桓王坐镇中军。大军来势汹汹,一副必拿下郑国的架势。
各路诸侯都静静等待着这场战役的结果。
郑国从容应对。
谋士来到郑庄公前献计:“先攻击右方的陈国。”
“为何?”
“陈国多年内乱,百姓疾苦,军心不齐,缺乏斗志,最容易击破。”
“妙,接着说。”
“陈国败后,影响恶劣,左军和中军见到,军心混乱。”
郑庄公点着头。
“我们集中兵力攻击左军,左军定败,只剩中军。”谋士侃侃而谈。
“最后,我们再对抗中军,胜败便见分晓。”郑庄公仰天长笑:“妙计,妙计。”
两军的部队在繻葛相遇。
郑国军队按照之前的作战部署,斗志昂扬,勇往直前,很快就击溃了蔡、卫、陈的军队,直接导致王室的军队陷入一片混乱。
此时,郑国军队从两路向中间包抄,王室军队大败。郑国将军祝聃在混乱中,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受了伤的周桓王指挥王室军队撤退。
祝聃杀的兴起,向郑庄公请求继续追击逃兵。
郑庄公向他摆摆手说:“败寇莫追,更何况对方是当今天子,我们不可欺人太甚。我们已经挽救郑国于水生命火热之中,见好就收吧。”
郑国鸣金收兵,周桓王逃走。
郑庄公打了胜仗,但是并不高兴。在他心里,打这场战斗,只是为了挽救国家,并不是为了侮辱天子,与天子反目,让天下人有话说。
所以,战斗刚一结束,郑庄公就马上派人前往都城,问候周桓王和天子群臣。
繻葛之战使王室军队损失惨重,周桓王差点被俘虏,天子的威信一路降到冰点。
战后,周桓王深知自己已经无力去管大诸侯的事宜,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把手伸向了内乱不断的晋国。因为他刚继位的时候,两次参与晋国的内政,都成功了。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总算有机会表现一番。
时隔多年,王室再次将手伸向晋国内政,成功讨伐曲沃武功,扶立了新的晋国国君。可即使这样,也保不住晋国最终被曲沃武功所取代的结局。
周王室开始进入老迈,早已没了往日的风光,沦落为一个中等的地方诸侯,失去了统帅整个国家的能力,各路诸侯不再把王室当成一回事。此时的王室,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