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七十七章 国体(一)(1/2)
整个大明的制度改革也随着淮南郡的改制成功取得蓝本,在乾贞元年的那届选举中,内阁、国会的调整幅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首先是吕祖俭、刘二祖、陈亮这些年龄都超过六十岁,纷纷正式宣布致仕、退休。巩丰自觉年龄不小,却又没到退休年龄,干脆半隐退,接任岚山太学的山长。然后吕祖泰正式回归岚山政坛。叶邽、朱熟因为身体健康因素,一起乞了病退。
接着吕祖安宣布要对内阁连续十年的财政赤字负责,请辞内阁首相一职。国会山一通大乱,特么原来六十岁退休是真的啊?内阁任期不得超过两届也是真的?执政问责更是认真的?
那么自己的年龄问题,派系整合问题,还有手脚、衣冠问题也该重新定策、调整了。
最终是吕祖安以左使身份当选国会议长,吕祖泰出任光明右使,兼宗正寺卿。乔行简被提名当选首相,倪千里任左相,王翰任右相,巩嵘接任枢密使。
葛洪则自觉退出相位,改出刑部尚书。其他李诚之、辅广、李大有都退出武职,李诚之任兵部尚书,辅广任工部尚书,李大有任琅琊郡守。
宋濂从麻逸殖民地回归,此次出领吏部尚书。时澜任户部尚书,徐侨任礼部尚书,他的鸿胪寺卿位子交给了号称“劳碌命”的汪大度掌管。老汪的弟弟小汪,也就是汪大章任期未满两届,一如既往负责虞部。
王介继续他主持《岚山邸报》、《半月谈》等文艺事,所谓“无冕之王”,如今更加威德并重。
苏明渊任翰林学士,这件事让人啧啧称奇。苏明渊可是岚山流民营的少年,启蒙很晚。和他一起的那些少年,大多都在军中打熬资历。只有他却数十年如一日的求学,走上文职岗位。
如今若单论学问,或还不如姜无涯那等博学焉坏,但论起治政能力,却被许为乔从简后第二人。
军中则是吕轻侯进镇国将军,朱棣进辅国将军,方远山进奉国将军。吕安年怀化将军,依旧位在“三国将军”下。韩启明、纪晓天、“梁谷六仙”等人也纷纷升迁,担起军中骨干责任。
其他九卿、郡府、都监、县乡的官员也是各有调整,动作极大。
最主要的是,时少章、郑清之、陈韡、耶律辩才、吕少安、吕深年等新生代的青年才俊开始大规模走向郡守、卫刺史、知府、统制使的中高层职务。当然,朝廷的执政思路主要还是着眼稳定,以便于开启全国性的政改措施。所以用于储备的人选更多些,并没有一下子全撒出去的意思。
到了乾贞三年春,经过两年从上到下的梳理、整顿,岚山新的政府也正式启动朝堂制度改革,权力架构采纳“明王、教廷、内阁、枢密院、皇家科学院”五大系统交叉运作。
明王是大明朝国体象征、明教教皇、禁军、厢军、乡兵三军总帅。
明王代表大明王朝,拥有“宣战、接纳领地、殖民、割地、赔款、迁都、修宪”等议案否决权;发布经议会通过的国家律令、诏书,批准议会选举打的内阁人员任命、述职奏折;主持文武大臣授勋、国宴;监誓国会议长、首相、枢密使等人就职宣誓。
明王传位以嫡长子顺序继承,一同被继承的,还有明王府邸以及用于供养明王仪仗的部分股权,大约占明王府总股本的三成。这部分股权永远不会拆分,而且绝对是个大数目。
其他明王子孙所能享受到的王室待遇止于明王离世。然后,除了新明王及其子孙等直系血亲继续继承明王爵位外,自他的兄弟姐妹等原王室成员,可以和他一起得到老明王名下其余七成的财富继承。一般来说,儿子会比女儿继承更多份额的遗产,大约三比一的分配原则。
他们只需到宗正寺领取相关股权、财产、虚爵之后,就开始自立门户。其他一应待遇都与普通勋爵、民众无异。其后的家产分配原则依然是子女三比一的分配原则,如此几代人之后,那就真正是平民化的家族。再也不会出现宗族靡费压垮朝廷财政那种不靠谱的传世思想。
若是明王传位有争议时,国会山拥有明王承嗣的决议权。根据明王即位的续位排定法,甚至后世出一位女王都不算稀奇,自有大理寺、宗正寺去审定继承人资格,交给国会山审议后发布生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