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五十一章 天下通兑(1/2)
洪武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曲阳城群贤毕集他们。一起见证了徐海铁路的正式通车,及岚山货币的正式发行。《岚山邸报》更是连篇累牍地介绍岚山如今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王陛下英明神武,明王妃母仪天下。按照吕左使话说,这个叫正能量的传递,不这么写不行的。
因为“岚山通宝”的制工考究,颜色橙黄灿烂如金。所以一经发行,便供不应求。特别是在左使等人别有用心的政策鼓舞下,所有大明体系内货物计价时候,以前需要南朝旧币一贯的,现在使用岚山新币只需要七百五十文,少收二十文。而使用旧币采卖?那还是一贯!
实际上,这只是岚山物产降价首个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只是把它和新币的发行挂钩起来。而且民间商贾越来越发现,岚山现在不喜欢收旧币。
但又不明说,总之故技从施,不但购物花费比新币高,发货、到货的进度也没有之前利索,要优先新币交易的客户。据解释说是要把旧币兑换过才能发货!那多出的二十文,就是兑换费用了?
这不是逼着你换新币吗?不过似乎换新币也的确合算哈?岚山通宝还有南朝新币的制造材质、工艺在这摆着呢,它也的确值这个价,那就赶紧换吧!
很快,新币与旧币的比值就被民间抄到一成一的水准。具体地说,一贯岚山通宝大约可兑换南朝旧币八百五十文,需要加八十文的添头。旧的钱币在贬值,新的钱币却供应不足?但是俺们还有岚山银票、岚山债券啊!这些东东的价值都是跟着新币挂钩走的,而且还有不菲的利润?
基于“岚山通宝”发行的大获成功,以及此前银票、国债发行兑换/付息的信誉保障,还有保利钱庄的远程通存通兑的商业支持。宋明开始联手将此前沉淀在民间数百年的铜钱挤出钱窖。
过去的铜钱越来越不值钱,官府提供的公平兑换时日有限。民间藏钱要么听任贬值、损毁,要么拿出兑换新钱和银票。最合算的办法就是买岚山国债,或者存进保利钱庄赚取息钱。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越来越多的商家、富户开始把自家储藏的铜钱起出兑换“岚山通宝”、“岚山重宝”,或采买“岚山建设”债券及无记名银票。保利钱庄的业务再次迎来爆发,蒸蒸日上。
比较意外的是,吕祖安给予极大预期的“岚山银票”却因为定位不上不下,反而在最初发行中败北。直到数年后金国也发行新币,才逐渐代替了铜钱和银币,大规模流通起来。天下通行通兑!
在准备金限定在三成的基础上,洪武九年的货币、债券、银票信贷发行总量迅速突破一亿四千万贯。其中“岚山通宝”铜钱等额六百万贯,“岚山重宝”银币两百万元,小额无记名银票等额三十五万贯。此外代理发行国债七千万贯,保利银票的信贷发行六千多万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岚山银票的发行量远远超过铜钱,所以为了自家钱庄给“正名”,保利钱庄正式更名“岚山银行”。匾额乃是吕左使亲笔“丑书”,这是确凿无疑的。
润笔费高达一千元,全是第一模新铸造的银币!这让欧阳和张从正都眼红不已,并对此表示了严重不满!如果讲书法,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书法才更加耐看、大气。如果讲传统,明王是大明的法人代表,当然和明王就不能谈钱(吕延年说凭啥啊?)。所以这个题字应该交给他(她)写才行!
奈何岚山银行咬死必须是左使手书,否则他们宁愿不换名称,放弃这次正名机会。切!商贾就是商贾,一点艺术水准都没有啊!欧阳和张从正腹诽不已,无奈放弃贪念,那也就随他们吧。
很显然,比起岚山银行的高瞻远瞩,南北朝廷还没有真正理解“品牌”、“铸币权”这些新概念。在南朝看来,委托大明铸币可以节约不菲的铜钱造币损耗。
因货币兑换产生的民间诉讼纠纷也可以转嫁给岚山银行,朝廷“封桩钱”可以放在临安分行生息,各地钱粮税赋可以交给岚山银行转运飞票,减少转运差役成本。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两边同文同种,属于结盟关系,又是翁婿之国。而且现在大家也基本知道了,已故太上皇在岚山也有不少真金白银的股份,那还怕啥?
特别是在参观了临安分行的钱库以后,单单这里的储备金就高达几百万贯的银币、铜钱。计算天下岚山银行的分行数量后,就算别地不如临安的多,那也不会太离谱,就更加放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