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五十章 联合铸币(1/2)
徐海铁路修筑之外,便是大明货币的铸造问题。要知道,去除人类最早的蒙昧年代,自进入到文明季节后,在这个时空里的任何时代里,货币都很重要。
眼下的大明,主要依靠保利钱庄的民间吸储,然后再拿出来进行放贷获利。保利钱庄以平均半分的月息圈钱,以一分二的月息放利。对半收成呢,天下还有比这更赚钱的生意吗?
但是毕竟全靠民间放贷,规模有限。其实保利钱庄的很多钱,一样是购买岚山国债系列。看起来赚钱是要少一些,但是胜在交易稳定、规模大。至于国债的利息支付问题?
那都是靠投资带来的收益弥补。一条徐州到海州的铁路,再搭配了岚海铁路,就此串联了岚山、盐仓、青口、曲阳、云台、驹山、利国、徐州八大工商基地,你说它的收益会有多大?
吕祖安相信,在这些铁路成型后,加上保利钱庄规模扩张,国债吸金能力增持,此后大明的金融地位,将一举抵定。眼下所缺的,不过铸币权的筹谋而已。
民间财富沉淀的太严重了,大宋两朝三百年不停铸币,甚至每年多至数百万贯,可依然在闹钱荒。那么这些钱都哪去了?海外流出的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都被那些地主老财们埋进地窖里了。
因为铜价昂贵,超过铜钱价值,所以把钱埋起来就等于在赚钱了。保利推出的民间吸纳储蓄手段,是有不小的收益,但依然没有改变铜钱被沉淀的格局。必须把这些钱从土里逼出来!
大明虽然与倭国的幕府将军们合作开发石见山弄到不少白银,如今每年达到两百多万两。按照三七分成,大明可得分成一百四十万两,相当六百多万贯铜钱价值,几乎已是南朝两三年铸币量。
即便是在乔行简的贸易制度下,最终倭国那六十万两也被他用些上等的琉璃器皿、香水、精盐、白糖、肥皂、以及刀枪剑戟等天朝圣品贸易来了,但毕竟还是积累不足不是?
这点银子贸然撒出去,估计立刻就沉没了。所以,吕祖安目前还不敢大批量使用银子造币,在优质的合金不锈钢材料开发出来之前,他的着眼点还是“铜币加小额银票”体系。
所谓的小额银票,就是吕祖安取名的“岚山银票”,面额分为一贯、五贯、十贯三种,可以直接拿到任何保利钱庄中随时兑换白银。
“岚山银票”不记名不挂失,这批小额银票其实已经相当于后世的钞票了,与南朝的交钞也有些相似。但“岚山银票”的兑换能力一点不含糊,与铜钱比值固定在一贯兑七百六十七文的水平。
虽然相比一贯铜钱贬值了三个点,那只是考虑到兑换时的手续费扣除后的实际价值,与南朝那种不靠谱的交钞货值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大金流通的交钞,如今基本等于废纸。
但是,米格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岚山多么努力为何银票、国债的信誉,鼓吹其收益。这个时代里,最直接的手段依然是铜钱“铸币”。直接把铜钱丢出去,那啥子策划阴谋都不用使唤!
其实很早时候,欧阳就在致力于铜、锌、锡、铅、铁比例研究。她的目标是在皇甫坦的炼丹技术上,大规模冶炼出色如黄金,而又耐海水腐蚀的铜合金材料。然后把含铜量固定在五成八,用于代替目前通行的青铜材料铸造大明国币“五铢钱”。
之所以强调要耐海水,主要是中原铜钱在海外价值不菲的缘故,能拿钱换到更多的海量物资,大明何乐而不为呢?就计划取名“岚山通宝”,为节约冲压模板,欧阳放弃了年号入钱的陋习。
这个时代,北宋的青铜钱币含铜六成二到七成二,但是因为冶炼工艺限制,铜含量极不均衡稳定,“青铜夹锡,脆恶易毁”。到了南朝时期的铸币更加散漫,铸币铜含量在四成到五成六区间波动,铅含量高达四成,被称为“恶钱”,贬值厉害。
金国倒是首先使用黄铜铸币,颜色橙黄,比金子的颜色深了不少,明显没找对合金比例。
因为金国铸币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完颜璟也只是弄出个花样来,表示自己乃正宗“天命所归”而已。所以此后就完全放弃本国铸币,转而采用南朝铜钱体系和岚山的银票体系,省心省事多好。
欧阳详细研究了两宋采铜法,曰:先用大片柴,不计段数,装叠有矿之地,发火烧一夜,令矿脉柔脆。次日火气稍歇,作匠方可入身,动锤尖采打。
凡一人一日之力,可得矿二十斤,或二十四五斤。每三十余斤,为一小箩,虽矿之出铜多少不等,大率一箩可得铜一斤。
此外,产铜方法另有胆铜生产工艺,就是皇甫坦在岚山所示,把铁放入胆矾水而生产出铜。其发明始于唐末,实用于宋哲宗时期。
这个时期的铜产量变动主要受韶铜矿勘探的能力影响,而采铜的成本也是不断受各种材料成本、采矿成本、死人成本等变动因素影响的。
“韶州岑水场往岁铜发,掘地二十余丈即见铜。今铜益少,掘地益深,至七八十丈。役夫云:地中变怪至多,有冷烟气,中人即死。又有地火自地中出,一出数百丈,能燎人,又有臭气至腥恶,人间所无者也。由是铜价大贵。”
每炼铜一料,“用矿二百五十箩,炭七百担,柴一千七百段”。按照每箩矿石不过得铜一斤计算,每斤铜需要炭二三担,柴六七段,所费惊人。
到了后期,南朝物价一度飞涨,矿冶生产成本日趋增加,制铜更加亏本。
总之,受采矿深度、燃料供应、物价等冶炼成本影响,南朝一文铜币成本有时远远高于一钱铜的成本。投入高于产出,朝廷不仅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直接的好处,而且还要赔折不少。
而若降低铜含量,则又导致货币失去信用,社会经济动荡不安,“钱法屡变,人心愈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