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四章 搅局的张从正(2/2)
“故朱子深邃、东莱广博,或纵或横,皆可明理也。
可证理一者,亦无分道路高下,士农工商皆可行之。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展其能、各出其力、各尽其心、各得其道。其道皆在于有益生人也,则理一出矣。
故曰: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紧要者,只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而已。”
其七曰“契约”论
“朱子曰三纲五常,此治世纲要也。
何为“三纲”?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何为“五常”?曰:“仁、义、礼、智、信”也。
纲常出,伦理定也。此“纲常”者,吾以“人伦契约”言之。
“契约”之基,全在“循理”也。
纣无道,比干谏之,武王伐之。世不以比干为忤逆,不以武王为叛逆。
齐恒公好美食,易牙、竖刁谄媚之,世不以易牙、竖刁为忠臣者,亦在“循理”也。
是以“君不正,臣投外国。官不廉,民走外邦。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反之,则君臣父子夫妻和衷共济,此即“契约”也。
契约定,君必明,臣必贤、父必慈、子必孝、夫必诚、妻必贞。凡不尊“循理”者,必失其理。然后契约皆破,诸乱杂生矣。”
喜的陈亮在坐上不断抓耳挠腮,乐不可支。连身边张从正的挤兑,也一时大度,不与见识。
要说张从正这次专门来参加鹅湖大会,倒没想要发表什么学术主张。只是作为吕祖安的铁杆战友,张从正当然知道隐藏在这次演讲的背后利益有多大了。
何况,即便不谈利益,在张从正眼里,要论这天下物理学的见解,除了吕祖安和欧阳,其他浮云尔。若有人敢在会上抵牾吕祖安,他张从正可不必象吕祖安那样需要道貌昂然、惺惺作态,直接喷过去灭此朝食了。
甚者说不得,把朱夫子从此送往天国,也不是张从正一定会拒绝的方案。
一句话,他就是来搅局的,而且没有设底线。关于这点,朱棣在他的晚年回忆录中说得明白。
至于他会坐在陈亮身边,倒未必是他觉得陈亮有多可爱。实在是昨日被陈亮这厮坑了!今日就是抱着给陈亮添堵的心思,所以不断冷嘲热讽、挖苦捣乱。
若是平日,少不得陈亮要和他再继续言语较量一二,因为吕祖安的演说实验实在精彩,陈亮才算放过了张从正一回,不予计较尔。
原来张从正昨日与吕祖泰联诀而来,在明昭山下正遇陈亮携一友人下船。几人见面自然亲热,张从正听说陈亮介绍朋友姓辛,乃是天下英雄翘楚。本来这也没啥,偏偏陈亮说这话的时候特意冲着张从正颔首。那姿势神情,别提多少龌龊。
张从正自是知道陈亮这是在挑战了,正有此意。一起上山后便找个地方要与陈亮切磋切磋。陈亮也不含糊,大张旗鼓、嚣张跋扈地立马对阵后,忽然左观右望,上摸下掏。然后问吕祖泰,他的拿手屠龙刀放哪了?
没有屠龙刀自然不是因为他陈同甫不敢应战啊。但为不致失信,陈亮提出还是暂请朋友辛君代他接这一局。张从正哈哈大笑:“不想半年不见,同甫如此幽默了”。
辛君便辛君吧,张从正的内心世界不是一般的强大。虽说文不如吕祖安,武不及吕轻侯,但也仅此而已。至于其他人?呵呵,天下再无英雄耳。
不想这次就吃了大亏。那辛君看着文弱,拳脚却是大开大合,刚猛远迈吕祖泰,却又多了几分老辣沉稳。哪是张从正这种半吊子的黏手功夫可以化解?一时间被揍得灰头土脸,连连溃北。
陈亮在旁,还在一叠声地夸他应对高明,端的孺子可教也。打完了才想明白这所谓辛君是谁了,特么辛弃疾啊。张从正哪怕再有果粉气质,此时也不好意思舔脸找人家签名了。
这口气终于还是要憋在陈亮这儿,所以一大早就过来打算添堵呢。
辛弃疾坐在陈亮右侧,一会听吕祖安的演讲着实茅塞顿开,一会看张、陈二人斗嘴不亦热乎。心下好笑之余,却也暗暗心惊。
昨天与张从正一战虽说胜了,但人家明显不是专业。自从治好吕东莱后,张从正的医术早已名扬南北两朝了。便说是天下第一医家妙手,估计也没多少人敢跳出来否认。
此后因为手痒下场对战的吕轻侯,则把曾经暗许自家功夫南朝第一的辛弃疾给震住了。在吕轻侯的天生神力和跆拳快手组合面前,辛弃疾根本就没法招架。
而从吕轻侯的言谈中,他其实更苦恼的是义母欧阳氏的跆拳、快手、闪击。
一个女子!居然能教出吕轻侯这样的武学天才,本来就让辛弃疾吃惊了。今天再听到人家丈夫的理学演讲,这!
辛弃疾自己的理学功底不算太好。但他晓得陈亮的理学功力,那是连朱子都要忌惮的人物。辛弃疾也非常钦慕吕东莱、朱熹、陆氏兄弟的学问。如今看居然全对吕祖安欣赏不已。
这才短短两三年,这吕祖安几人便如流星一般闪耀东南了。文华武功,居然全面压制东南俊杰。辛弃疾敏锐地发觉到,吕祖安今天的讲学举张,已经在事实上颠覆了整个东南儒林的理学体系。这是不是朝廷的幸事,辛弃疾不知道。
但辛弃疾知道,收到他报告的皇帝陛下和王丞相们有的是头大了。
假如他们的治政目光还算敏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