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十五章岚山别院(1/2)
赚了钱该干什么?当然是花出去了。
十月初随刘二祖去了趟泰安,拜会石坛主。一来落实一下夫妻二人的身份,二来求一些地方保障、支持,三来吗就是看看产品销路问题了。
结果石坛主去淮西了,接待的是一位叫做王敏的主事,与刘二祖素来和洽。看了岚山出产,及给本坛的进贡后,乐的那个开心啊。
刘二哥您还说啥啊,您这一家伙两百贯的上贡,便是石坛主在,也要另眼相看的!区区照应不是应该的嘛!满口包了一切诸事。
又说起泰安的产品销路,王敏也不隐瞒。直说“如今泰安这地方人少地穷,有些客源也被岚山那几户占了去。如今你们再过来,未必能多卖许多,反而与原来那些人家平白生出怨气。
不如俺帮你们介绍给沈大财主,姓沈名铎,乃是我圣教一等一的财神爷。他在濮阳、汴梁、淮西都有跟脚。上次沈财主还问起此事,你要不要给他买卖做做呢。”
“那敢情好,如今沈大财主何在呢?”
“也和石坛主一起去淮西了,等他回来,自会安排人接洽你们。”
回到岚山,吕祖安马不停蹄,即刻召集众人,说明情况,既然市场有了托底,那就不愁钱赚,该计划花钱了。众人唯唯诺诺,他们如今连钱的概念都记不清了。只知道要招流民,要盖房子,要买地圈圩子,要继续疏浚、扩建狄水码头,还要啥啥啥?
刘二祖对买田地建房子没意见,本来嘛,乡间老财,谁家不是这样干的?但是听到吕祖安要建这么多的房子,买这么大的地,还是很吃惊。阿掖山的东南麓好办,那就一片靠海的荒滩野地,走走官府门路,花上百十贯圈个千把亩做盐田不算啥。
但是从阿掖山到狄水这么大地方,可不下上万亩,除了部分荒滩,单是良田也要三千多亩了。这个花费就大了。没有两万贯的钱粮怕是拿不下来。而且这里多是寺产,歪嘴和尚们怕是也不好相与的。若是动静闹大了,单是官府这里,就要好大的麻烦。
吕祖安却不管这些,一年之计在于春,后面要做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不能圈出块地方,像如今这种流民营所在,随时都会被人家过来收了土地,那俺们以后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至于说到钱财,却是问题不大。随着生意一样样展开,每月的利钱就是上万贯了,何况买地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谈成的,三两个月下来,估计到明年三月能全部搞定就不错了。眼下快到冬季,先规划一下,正好可以清理狄水,翻於施肥、筑码头去。
至于说官府上,找那几家积善人家一起活动活动,只说可怜流民孤苦,眼看秋去冬来,流民孤苦无依,不若有这几家出面招揽安居,建个流民村啥的,说不定还能拿张官府奖状呢。
刘二祖看吕祖安主意已定,也不再多说,次日就开始四处奔波起来。好在地方人头都混的挺熟,几户积善人家鼎力相助,圣教的影响门路也使上,再加上大把地送礼花钱。居然十一月初就真从官府拿到一个“岚山村”的名额过来。
至于为啥要叫“岚山村”不叫“狄水村、狄阳村、阿掖山村”,那也全屏吕大官人的个人兴趣爱好。随他怎么折腾好了,反正岚山村也蛮顺耳的。
土地也略做些调整,基本上比原来计划更加偏东一些,这样所占良田就只有一千亩不到,旱地也只3千亩,花费了一万一千余贯。加上各种打点一千贯,算是把盐碱滩涂荒地和其间夹杂山地万余亩也全都划进岚山村了,合计得地一万五千余亩。
此后开始在两山头间开建流民2营,取名岚山新村,专为民工及家小居住。原来的流民营逐渐变为收容营地。这些新人在经过层层消毒后,干的第一件营生就是沿着村址外围开挖水渠,两边垒高堤坝,插满柳枝,将来这就算是防风林了。吕大官人计划是等树苗长过七尺,就全部锯平顶端,务必要这些树枝横向发展。
按照吕大官人的规划,以及买地边界犬牙交错的现状,所以这村围水渠开挖既不是圆的,也不是方的,而是各种凹凸转弯,估摸以后大修圩墙时要多用不少土方砖石。不过这也没关系,只要吕大官人喜欢就好。
在流民营北东南,背倚阿掖山麓东南小坡,临狄水海口北岸,大约1500亩地方圆,开工建设真正的岚山村,分工期为一村、二村,同样是先四周开挖排水沟,挖出的泥土被烧成砖或水泥,秋收一过。就开始建房子、修院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