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十四章 第六产业(2/2)
“啥是水泥?”
“喔喔,一种特制泥土。加水、沙石拌合均匀,牢固后坚如磐石。可以随形塑物,用来筑墙、铺路、架桥、盖房子最是合适。”
“嗯嗯,要不这次回船先带半船试试看?”
好吧,岚山第六大产业又有眉目了。
事情谈妥,自然要看看运输的工具,好方便岚山整修码头。到了海湾看着一船也不大,说是四百料的,单单载上两百石红糖还有不少富裕。吕祖安心中一动,近日土硝已是越来越难收集了,问起山阳县的硝石事情。陈掌柜神情明显一滞,居然说有。而且很便宜,八百文一石。
那就再装两百石过来好了,约莫得硝九百斤,少说也要一千文一斤吧?一千一百六十贯,成本不过二百一十贯,月可得利九百五十贯。制成火药那就是一千二百斤,价值一千五百六贯,去掉成本五百贯,可以轻松获利千贯。吕祖安很想扇自己一巴掌,自己前世没出息,这一世还这么眼窝浅,那是钱的事吗?!
火药这玩意就不是这么个算法,这可是吕祖安将来要大展宏图的压箱底东西,价值无可估算的!看来,铁器生产要提上日程了。
“要是能搞到棕榈油就好了,那玩意每年树上流出来,真正一本万利啊!”欧阳碎碎叨。
虽然生猪这玩意,现在北方不值钱的。主要还是因为没有阉割,所以猪肉的骚气较重。欧阳一时也没多少办法,只是在初煮时加入不少野葱、松枝改味,后来连贝壳粉也用上了,气味果然淡了许多。后面还是要自己扩大养殖规模,并学会阉割才行。但这又涉及到粮食和人口问题。
这几个月来,自家流民人数已增加到三四千人,看着不少,去掉一些粗鄙不堪的,可堪一用的人手已近紧张到极限,需要考虑继续招纳流民的事情了。
而招揽流民又不能挑肥拣瘦,不然岂不坏了自家名声?因此,大量不堪工业用途的流民,就要安排开荒、种地、或筑房、建村这些事。那么,买地就必须正经筹划了。
目前一亩地产量也就两石上下,需要百亩土地方能养现在人口。养猪的话,则要三千六百亩良田才够。到时可养活的流民还要再扩大几十倍,那就两千户上万人口了。平均每户需要要两亩口粮田。有了土地就需要纳税,所以若是这样算,便需要土地两万亩才行。
吕祖安苦笑着摇摇头,若是全都按照旧的货值能力计算,那还要他这个穿货干啥?
其实到了九月,随着白糖、烧酒纷纷面市,流民营的收入已经让粗知内情的人瞠目结舌了。还好真正知道内情的人还没几个,刘二祖算是知道获利不菲的是事情,但也没敢想到会这么多。更何况,这种好事情怎能随便和不相干的人分享呢?
现在算是基本把欧阳的五项工业计划(烧酒还没出呢))凑齐了,各种产业兴起,九月底一结算,当月月收就有一万余贯,加上之前积累,岚山流民营已经积蓄一万七千贯财物。并有火药四千余斤。
要知道当时的地方中上人家,其家产也不过几千上万贯而已,年收几千贯,已是相当牛掰的气粗了。吕祖安虽然做了不少新奇东西,不过都是分散南北行销,几户积善人家虽然猜测吕大官人钱囊爆满,却也猜不到居然满到这个程度。
没错,短短几个月而已,如今的吕祖安,已是“吕大官人”了,也幸好他是姓吕不是姓西门,不然欧阳小娘子就该好好担心自己的冰清玉洁了。
至于说精盐这块,吕祖安让刘二祖透过圣教关系找到密州府衙,一通金银轰炸后,居然每月能得允六十引。若是继续扩大盐池规模,把盐引用足,这一年卯足下来,也有近万贯利润。
因为是精盐,所以市场售价基本就甩开现在的粗盐几条大街了,而盐引钱却依然是按二十八文算的。截留的利润一下子就从三成翻到七成,就这还是欧阳体恂百姓,不欲加价的缘故。若是按照吕祖安的营销哲学,怎么也要卖到两百文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