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1/2)
隋炀帝亲率百余万大军,铺天盖地地向高句丽挺进,两路大军分别包围了高句丽的军事重镇辽东和首都平壤,希望能够直接把高句丽给吓得投降。被逼到墙角的高句丽,面对大军压境、存亡不保的困境,誓死抵抗。本来优势明显的隋军,竟然莫名其妙地被高句丽牵着鼻子走。最终高句丽以弱胜强,逼得隋炀帝丢下三十多万将士的尸骨,惨败而归。隋军究竟败在哪里?亲自督战的隋炀帝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兵多将广的隋军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被动?
一、渡辽失将
隋炀帝率领一百多万大军,摆足了排场,御驾亲征,希望能够直接把高句丽吓得投降。他这个目的达到没有?非常遗憾,没有达到。高句丽是被逼到墙角了,但是,所谓困兽犹斗,面对大军压境、存亡不保,高句丽反而迸发出了勇气,誓死抵抗。
大业八年(612)三月十五日,经过两个半月的行军,隋炀帝率领他的百万雄师,终于来到了辽河西边。这时候,高句丽的战士已经在辽河东边严阵以待了,完全没有投降的意思。一场战争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怎么打呢?要交手,首先得过河。过河就需要架桥。隋炀帝手下有个著名的工程建筑专家宇文恺,就是给隋炀帝造观风行殿的那一位。此人工巧,隋炀帝就把搭建三座跨河浮桥的任务交给了他。很快,浮桥架好了。谁来打头阵?这时候,大军中涌现出了一位英雄人物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
麦铁杖出身江南,是一位著名的传奇人物。此人出身很低,大字不识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走路,可以日行五百里,跟马走得一样快,是真正的神行太保。当年在陈朝的时候,麦铁杖白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给皇帝举着伞,晚上则到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去抢劫。要知道,南徐州跟陈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相隔一两百里,麦铁杖一去一回,再加上抢劫,第二天早晨居然不耽误上班。有一次,被抢的苦主把他给认出来了,向皇帝告状。皇帝怎么也不信,说他不可能跑那么远抢劫。可是,苦主坚持认为贼人就是麦铁杖,不屈不挠地写控告信。
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一个官员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官员说,要不您假装招募一个人去南徐州送信,如果一个晚上能够送到,第二天早晨上班之前再把回信拿回来,就赏他百金。如果麦铁杖应募,且真能一个晚上跑一个来回,就说明确实是他作案。皇帝一听,依计而行。果然,麦铁杖受骗了,应募去送信,一个晚上跑了一个来回,第二天早晨没耽误上班。
这样一来,他抢劫的事也就暴露了。暴露了之后怎么样呢?皇帝觉得此人可用,骂了他一顿就不了了之,根本没惩罚他。后来,陈朝灭亡之后,麦铁杖辗转到了杨素手下做事。有一次他作战立了大功,要论功行赏的时候,正好赶上朝廷召唤杨素,杨素快马加鞭赶往京城,居然把麦铁杖给忘了。
怎么提醒杨素呢?麦铁杖拔腿就追,到晚上,就出现在杨素面前。杨素这才想起来,还欠人家一个官呢,就在文帝面前保举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又辗转当了刺史。
麦铁杖不识字,刺史干得也不太好。再说,又是南方人,出身低微,所以,那些关陇贵族官僚老是看不起他。有一次回京师参加考核,窦威(唐朝窦太后的堂叔)就当面讽刺他说:麦是什么姓?没听说过。没想到,麦铁杖脱口而出:麦子和豆子,都差不多吧!把窦威说得哑口无言。或许麦铁杖的文化程度不高和社会背景确实不佳,但是,麦铁杖既聪明又硬气,足以抵消他的缺陷。就因为这两个素质,隋炀帝挺喜欢他的,把他安顿在自己身边,还让他当了左屯卫大将军。
一个南方人,既没出身,又没文化,能够做到这个位置相当不容易,所以,麦铁杖对隋炀帝感恩戴德,这次出来之前,他就发誓要为隋炀帝战死。现在大战在即,麦铁杖主动请缨,当前锋渡河。在出发之前,他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吾荷国恩,今为死日!我得良杀,汝当富贵。”我领受着这么重的国恩,如今是为国而死的时候了,如果我真能为国而死,皇帝陛下不会辜负你们的。说完,领着军队就冲了过去。
可是,冲到半道,麦铁杖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工程建筑专家宇文恺,居然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了,没算好长度,这浮桥居然短了一丈多,够不到岸上。
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此刻总不能再往回走吧。没办法,只好往水里跳。这一跳当然吃亏,高句丽的士兵在岸上,居高临下,倒成了痛打落水狗的态势。麦铁杖毫无还手之力,英勇战死。隋炀帝在河对岸眼看着这惨烈的一幕,这才意识到,打高句丽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尽管出师不利,折了一员大将,但接下来的进展还算顺利。另一个工程技术专家何稠又重新修建了一座够长的浮桥,隋朝的大军还是顺利地渡过了辽河,杀死了一万多高句丽士兵,而且围困了军事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
二、辽东受挫
把辽东城围起来之后怎么打?这时候,隋炀帝又犯了糊涂,他又想通过吓唬高句丽来解决问题了。隋炀帝让建筑专家何稠在辽东城对面给他造了一座liù • hé城。这座城方圆八里,城墙高十仞,上面插满旗帜。城的四个角都建有门楼,四面还各开三个城门。在城里,隋炀帝再亮出他的宝贝观风行殿,一眼看过去,这就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城就是用一个晚上搭建而成的。
第二天早晨,高句丽守卫辽东城的士兵起来一看,眼前居然多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城,都惊呆了,觉得隋朝神乎其神。问题是,感慨叹息一番之后,高句丽人并没有投降,该守城还照样守城。这样一来,隋炀帝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威吓不成,只好继续打。按道理讲,隋朝毕竟兵多将广,又有皇帝督战,拿下一座城,应该不是什么费力气的事。可是,隋炀帝还是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总是幻想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虽然下令进攻,但与此同时,他又跟将领们交代了一个原则:一旦高句丽有投降的表示,就要停止进攻,向他禀报,不得宜将剩勇追穷寇。
这样一来,将士们打仗就有了顾忌。一来二去,辽东城里的守军也看明白了隋炀帝的用心,跟隋军玩起了心眼。一旦感觉顶不住了,马上派人摇着白旗出来谈判,说要投降。隋炀帝有命令在先,这些将领只好停止进攻,派人跟隋炀帝请示。等请示回来,人家城里早就调整好了,翻脸不认人,接着跟隋军打。这样反反复复,随军就被拖在了辽东城下,一直到六月份也没能攻下来。
这不是让人着急吗?隋炀帝不反省自己的失误,反倒骂起攻城的将领来了。他说:“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你们是不是都自以为是个人物,就轻视我啊?怪不得出征之前你们都不愿意让我来,原来是害怕我看到你们这副窝囊相。我今天就要留在这儿监督你们!如果你们再不肯尽力,信不信我真的会杀了你们!
将领们自然是不服气,心想,要不是你在这儿瞎指挥,我们也不至于如此被动。可是,隋炀帝脾气大,这样的话谁也不敢讲。
三、止步平壤
总耗在一座辽东城前头也不是办法。隋朝不是有二十四路大军吗?就在一部分军队包围辽东城的同时,其他的部队已经准备进攻平壤了。按照隋炀帝的想法,平壤是高句丽的首都,只要把平壤攻占了,其他地方肯定不攻自破。既然平壤关系全局,隋炀帝就格外用心,派了水陆两路大军联合作战。
先看水路。水军由谁来率领?水军的主帅叫来护儿。来护儿跟麦铁杖一样,也是南方人,也深受隋炀帝的信赖。就在这次征辽东之前,隋炀帝还赐给他牛和酒,让他回乡祭祖,并且宴请父老乡亲,还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到他家拜访。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所以,来护儿对隋炀帝感恩戴德,非常希望能把仗打好。
开始的时候,来护儿打得确实不错,很快渡过了大同江,来到平壤西边六十里的地方。就在这儿,来护儿和高句丽军队遭遇上了。尽忠报国的机会来了,来护儿和他的军队有如下山猛虎一般,大破敌军。
打了胜仗之后该怎么办呢?来护儿和副手周法尚发生了争执。来护儿一心想要报效隋炀帝,再加上刚打了胜仗,比较轻敌,所以,就主张乘胜追击,直扑平壤。而周法尚则认为,现在咱们是孤军前进,不如等步兵人马到了一起攻城。再说,皇帝陛下也是这样交代的,所以,还是等等步兵吧。那么,最后听谁的呢?来护儿毕竟是主帅,比较强势,当然是来护儿的意见占了上风。他根本没等步兵,就率领精兵四万,直扑平壤城。
高句丽守军知道硬拼不过,早就设计好圈套了。先派一些老弱病残跟来护儿交手,打不过就往城里跑,来护儿自然乘胜追击。有句话叫骄兵必败,来护儿手下这些没怎么遇到困难的士兵,一到城里,马上就控制不住军纪了,沿街抢掠起来。眼看隋军的队伍乱了,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精兵强将再杀出来,把来护儿的军队打得措手不及。
这一下,隋军可就乱了阵脚,狼狈逃窜。本来进城的时候是精兵四万,最后逃出城去,回到大同江边的只剩几千人了。这几千残兵败将也无心恋战,干脆撤退吧,一直撤退到海边,接应步兵的事当然也就成了泡影。
再看陆路。当时,陆路方面,一共有九路大军,共计三十万人攻打高句丽。陆路这边从一开始就没有水路那么顺利,首先就碰到了后勤补给问题。高句丽坚壁清野,隋朝军队只好自己背着军粮行军。他们需要从泸河和怀远开始背起,一直要背到平壤去。
这条路太远了,所以,每个人出发的时候都背了足够吃一百天左右的粮食。这实在是太沉了,再加上必要的武器、辎重,每个战士的负重都在三石以上,这不是要把人活活累死吗?怎么办呢?既然是来打仗的,武器总不能扔吧,所以战士们只能扔粮食。但是,在出发之前,隋炀帝已经下过死命令了:“遗弃米粟者斩!”碍于禁令,士兵只好半夜偷偷起床,在帐篷里挖个坑,把粮食埋掉了事。
这样一来,负担是减轻了,可是,路才走了一半,粮食就已经快吃完了。虽然沿路也在老将于仲文的指挥下打了个大胜仗,士气不错,但是,谁都知道,没有粮食,仗可就没法打下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