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 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

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2/2)

目录

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一个大转机。隋朝打了个胜仗,高句丽的宰相乙支文德渡过鸭绿江,到隋军营帐前投降来了。

怎么刚打了一个败仗,宰相就要投降?其实,他根本不是投降,他就是诈降,来探听虚实的,看看隋军到底还能撑多久。高句丽已经跟隋军打了几个月交道,知道隋炀帝善待投降者,所以,身为宰相的乙支文德就大摇大摆,来诈降了。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的二号人物,不同于一般人,隋炀帝虽然糊涂,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考虑的。就在出征之前,隋炀帝还曾经跟于仲文有过秘密交代,说:“若遇高元及文德来者,必擒之。”一般人投降归投降,如果高元和乙支文德来投降,一定要擒拿他们。这就是所谓擒贼先擒王。

现在隋军粮草困难,若是能够抓住乙支文德,战局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所以,于仲文在心里直喊天助我也,磨刀霍霍,要把乙支文德给抓起来。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又出差错了。

什么差错?前面讲过,隋炀帝本来不立足于打仗,而是立足于招降。所以每支军队都配了一个招降使者,叫慰抚使。招降使者不受本军主帅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实际上就是一个监军。这时候,于仲文的军队里也有这么一个慰抚使,叫刘士龙。刘士龙其实并不怎么受隋炀帝重视,所以,关于遇到高元或者乙支文德就直接抓起来的命令,隋炀帝没跟他说。可是,这个关键时刻,刘士龙倒是站出来行使自己的职权了。他说,皇帝陛下早有交代:“高(句)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高句丽如果投降,我们要善待这些投降的人,要让他们来去自由。所以,只要我还在这儿,坚决不能抓乙支文德!

这怎么办?既然有隋炀帝的密旨,于仲文就应该当仁不让,先把乙支文德抓起来再说吧?却又不行。因为隋朝当时有九路大军,于仲文只是其中一路的主帅,其他统帅,对于要不要违抗隋炀帝的公开诏令意见并不统一。

这样一来,于仲文遇到的阻力就太大了。没办法,想来想去,还是把乙支文德放走了事。好好的一个擒贼先擒王的机会,就这么白白放过去了。不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于仲文马上后悔了,又派人去追,说请他再回大帐,继续协商投降事宜。

乙支文德还会回去吗?当然不会。这样的鸿门宴,谁还敢去第二次。何况乙支文德把该了解的隋军信息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傻子才会再回去!

抓捕乙支文德不成,隋朝的九路大军可犯了难。接下来怎么办?这时候,宇文述表态说,眼看粮食没有了,在这里也是等死。干脆,撤军吧。

一听宇文述这么说,于仲文可急了。他说:“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我们率了这么多军队来打高句丽,最后居然自己主动撤退,还有什么脸回去见皇帝啊?说实在的,这一次打仗,我早就知道会无功而返。为什么呀?因为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必须要统一领导。现在倒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样的仗没法打了!言下之意,要是大家都听我的,绝不会打得这么窝囊!

要知道,于仲文在这些将军中资历算是老的,隋炀帝也比较信任他,还曾经下令其他将领有事向他请教。现在他说出这番话来,其他统帅都不好再说什么了。既然老将军想打,那就饿着肚子,打吧。

就这样,三十万大军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渡过鸭绿江,继续往平壤挺进。乍一看,他们挺进得相当顺利。每次跟高句丽的兵将刚一接触,高句丽人就掉头往回跑,一天的时间,隋军就接连打了七个胜仗,最后,将领们都纳闷起来了,这仗怎么打得这么顺?

到底为什么这么顺利呢?这其实是乙支文德在用计,他通过侦察,已经发现隋军缺粮,战士都面有菜色,这才决定,拖着隋朝的军队往前跑,打疲劳战。现在,隋军果然上钩了。三十万大军一路跟着高句丽的军队往前冲,一直冲过清川江,来到距离平壤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这里,于仲文也好,宇文述也好,才真觉得不妙了。本来,隋朝之前的方略是水陆并进,来护儿的水军应该在这边接应他们了,但是现在连个水军的影子也没有,这不是要孤军奋战了吗?

那能不能依靠步兵自己的力量攻打平壤?那就更不行了。平壤城是高句丽的首都,自然是深沟高垒,守备坚固,本来就是一块最硬的硬骨头。而隋朝的士兵经过这么一番奔波,早已疲劳不堪,又没有粮草,不要说再去攻城,就算是原地待命都维持不了几天。

这时候,将士们都恨透了于仲文,你鼓动着我们往前冲,现在冲到这儿来了,粮食也没有,友军也没有,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怎么办?正在隋朝的将帅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来救他们了。谁呢?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大摇大摆,又来投降了。他说:隋军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你们打不动我们,我们也不想再打你们。这样吧,如果你们就此撤军,我们国王高元愿意到隋炀帝驻跸的地方去朝觐。你们这么兴师动众,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国王去朝觐吗?

乙支文德提出这么一个解决方案,隋朝的将领简直都要感激涕零了。他们本来还担心被高句丽困死在这里,如果能够按这个方案撤军,简直就是最体面的结局了。所以,再也不想捉拿乙支文德了,第一时间就同意了他的方案,赶紧拔营,往回撤。

四、铩羽而归

眼看着隋朝的三十多万大军落荒而逃,乙支文德哈哈大笑。他派人追了上去,送了一首诗给隋军的将军们。诗云:“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诸位将军,你们真是神机妙算,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你们现在打了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胜仗”,就知足吧!像你们这样的败军之将,能活着回去就该谢天谢地了,还想让我们国王去朝觐,没门!

光是言语羞辱就罢了,更要命的是,隋朝军队回撤,是要渡过清川江的,军队刚刚过去一半,高句丽军队突然向隋军的后路发起总攻。这样一来,隋军可乱了套,一下子溃不成军。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到了这个时候,兵也顾不了将,将也管不了兵,大家都只顾着没命地往回跑,一天一夜就跑了四百五十里,都快赶上神行太保麦铁杖了。整个军队从清川江一直跑到鸭绿江才站住脚。就这样,进攻平壤的步兵也以惨败告终。检点一下人数,当初渡过辽河的九路大军一共是三十五万五千人,如今撤回来的,只有两千七百人。

不光是士兵损失了这么多,将领的损失也非常惊人。工程技术专家宇文恺,隋初“四贵”之一的观王杨雄,炀帝初年的宰相、杨雄的弟弟杨达,兵部尚书段文振等,都死在这次东征过程中。至于兵器物资的损耗,就更加不计其数了。

水陆两军都败了,损失又这么严重,这仗也没法打下去了。大业八年(612)七月二十五日,隋炀帝下令,班师回朝。就这样,由隋炀帝御驾亲征,并投入百万大军的东征高句丽之战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就以这样窝囊的形式铩羽而归。这可是隋炀帝当皇帝以来的第一次失败。隋炀帝不是想要炫耀兵威国威吗?现在反差如此强烈,隋炀帝也太没有面子了。

怎么向天下人和各国使者交代?隋炀帝羞愤之余,只好诿过于将领,那个阻挠于仲文扣押乙支文德的慰抚使刘士龙被斩首,于仲文、宇文述也都被革职为民。可是,即便诿过于臣子,又能挽回皇帝多少尊严呢?

今天我们回头去看,隋朝这样声势浩大的东征,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原因当然很多,比如高句丽面对强敌,同仇敌忾;比如辽东地区和隋朝内地相隔甚远,物资运输不畅;再比如东北地区的军事战争受到天气制约,只能在三四月份寒冻结束到六七月份雨季来临之间进行,因此无法发挥隋朝人多的优势打持久战;等等。但是,除了这些理由之外,还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

第一个原因是指挥失误。开战之前,隋炀帝根本就没有立足于打,而是希望按照他习惯的方式,靠震慑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因为如此,他才像组织游行一样组织出兵;他才会二十四路大军并进,不设主帅,互相扯皮,互相牵制;他才会把招降置于打仗之上,让敌人反复钻空子,一再贻误战机。那么,为什么他会有如此重大的失误?还是因为他当皇帝这几年太顺风顺水了,太自信了,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被狂妄蒙蔽了双眼。

第二个原因,他原来预期的盟军没有帮忙。隋炀帝征高句丽,本来预期会得到dōng • tū厥的大力支持。大业三年(607),隋炀帝还威胁高句丽使者,要率领启民可汗一起去讨伐他。可是,现在到他真正讨伐高句丽的时候,dōng • tū厥根本未发一兵一卒。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到这个时候,启民可汗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始毕可汗即位。始毕可汗虽然仍然向隋朝朝贡,但是,对隋朝远没有爸爸那么热情。事实上,他倒是觉得,dōng • tū厥和高句丽本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他可不愿意看到高句丽灭亡,更不会帮隋朝促进高句丽的灭亡。

始毕可汗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说明隋朝的北部边疆其实并没有那么稳定,而且很有可能在酝酿新的风暴。

就这样,因为这场出乎意料的惨败,隋炀帝想要通过征服高句丽来进一步震慑四夷的目的完全落了空,声威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次战争,隋炀帝大肆征发兵役徭役,让本来已经疲惫不堪的老百姓更加忍无可忍,一场社会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