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征高句丽(1/2)
由于高句丽国王高元没有像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来隋朝觐见,隋炀帝大动肝火,决定亲率百余万大军讨伐高句丽,而这个动作最终带领此时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驶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高句丽问题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隋炀帝为何非要如此大动干戈?
一、出征原因
隋炀帝即位后,短短几年时间,不但修东都、开运河,巩固了国内统一和促进交流,而且北出西巡,在塞北和西域都宣扬了大隋的声威。隋炀帝创造了汉武帝以后几百年间从未有过的富强局面,让隋朝的国力达到了极盛。当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办这么多大事,也让天下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隋炀帝就此罢手,休养生息,那么,国家和人民都会逐渐安定下来,投入正常的生产生活,没准儿隋朝会成为历史上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犹如后来的唐朝。可惜,历史从来不允许一厢情愿的假设。事实上,隋炀帝并没有让人们休养生息,恰恰相反,他接连三次大规模远征高句丽,把老百姓从工地中又拖到战场上,最终引来天下骚动,群雄并起,不仅让隋炀帝本人身首异处,盛极一时的大隋帝国也在很短的时间内灰飞烟灭。
高句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隋炀帝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非要攻打它呢?
要想弄清楚隋炀帝出征高句丽的原因,还得先了解一下高句丽的基本状况。
所谓高句丽,是建立在今天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定都在今天的平壤,当时的统治者名叫高元。隋炀帝为什么要打高句丽?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高句丽的国王高元没有像突厥等其他少数民族那样,到隋朝来朝贡。
这还得追溯到隋炀帝北巡的时候。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塞北草原,临幸启民可汗的牙帐。当时,高句丽也正派了使者到启民可汗那里。启民可汗当时已经向隋称臣,对这个情况不敢隐瞒,就向隋炀帝做了汇报。
隋炀帝一听,马上让使者给高句丽国王传话:“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命使者回去跟国王高元讲,赶快来朝见大隋天子,如果他不来,我就率领突厥人一块儿去讨伐他。很明显,这是在威胁高句丽。使者回去之后,当然如实把隋炀帝的意思传达给了国王高元。
那么,高元有没有吓得立刻前来朝贡呢?并没有。高元确实害怕大隋,可是,害怕之后,他并没有如隋炀帝想象的那样遣使朝贡,而是干脆开始整军备战,准备誓死抵抗了。
隋炀帝是一个自视甚高的英雄天子,高句丽这样无视他的权威,他当然不能忍耐,所以才下定决心要征讨高句丽。
根据这种说法,整个战争其实就来自两个政权在第三方的一场偶遇,而且,似乎是隋炀帝死要面子的结果。但历史远没有如此简单,事实上,隋炀帝一定要打高句丽,至少有三点理由值得注意。
第一个,高句丽所辖区域本来就曾经属于中原王朝。根据《史记》记载,在朝鲜半岛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商朝的遗民箕子。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商朝的宗室箕子率众东走,到了今天的朝鲜半岛建国,在政治上臣服于周朝。
后来,到了秦末汉初,天下大乱,燕人卫满东渡鸭绿江,灭了箕子的后人,自己建立政权,定都就在今天的平壤;而后,西汉时武帝出兵灭了卫氏朝鲜,在这里设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实行和中原一样的管理模式;再后来,东汉末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在乐浪郡南面又设了带方郡。直到三国曹魏时期,魏国的版图还包含了这块地方。只是到了西晋末年,五胡入华,这块地方才脱离了中原政权的控制。
脱离了中原政权的控制,它落到谁的手里了?落到高句丽人手里了。高句丽本来是活动在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原政权南渡之后,高句丽趁机南下,不仅占领了朝鲜半岛北部原来的三个郡,还侵占了辽东半岛不少领土,从此,辽东半岛也罢,朝鲜半岛北部也罢,就成了高句丽的天下。
这样说来,在历史上的漫长时期,特别是在隋炀帝最感兴趣的汉朝,这个地方就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隋朝想要恢复大汉声威,怎么可能任这片土地游离在外?事实上,这不光是隋炀帝一个人的想法,很多大臣也都是这个想法。在突厥启民可汗那里看到高句丽使者之后,隋朝的边疆和民族问题专家裴矩马上就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高句丽本来是箕子建立的国家,那是我们自己的领土,在汉晋时期都是中原政权所辖的郡县,在这之后才成为异国他乡的,陛下您现在文治武功都达到极盛,怎么能不收复这片土地呢?您难道真的忍心让传统的中原领土变成蛮夷之乡吗?可以看出,收复故地是当时很多人的一个共识,也是隋炀帝决心出征的第一点原因。
第二个,高句丽在东北亚地区的霸权和隋朝的东亚霸权发生冲突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地区乱者为王,谁也顾不上东北,所以,高句丽迅速发展了势力,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政权。另外,因为历史原因,高句丽文明程度比较高。这样一来,在东北区域的竞争中相当占优势。它周边的那些民族,包括北边的靺鞨,西边的契丹、奚、室韦,都渐渐不是它的对手。另外,当时在朝鲜半岛南部还有两个政权,一个叫新罗,一个叫百济,也都比高句丽弱小。
这样一来,高句丽就成了东北亚地区的强国。在北边,它把室韦、靺鞨都变成它的附庸;在南边,它也不断向百济、新罗施压,谋求统一朝鲜半岛。打遍周边无敌手,俨然是东北亚的小霸王。问题是,就在高句丽凯歌高唱的时候,中原地区出现了强大的隋朝。隋朝一建立,整个东亚局势马上就变了。随着一个中原强国重新崛起,原来那些受制于高句丽的民族纷纷向隋朝朝贡,都想借助大隋的威风加强自己的力量。这就让高句丽原来的战略部署受阻了。怎么办呢?
高句丽虽然表面上跟隋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向隋朝进贡,接受隋朝的册封,但是,在背地里,它却没少搞小动作。它一方面积极支持当年北齐的亡国势力,鼓动他们复国;另一方面派人到江南的陈朝朝贡,企图牵制隋朝。这当然让隋朝很不舒服。后来,开皇九年(589),隋朝统一陈朝,高句丽就更紧张了,害怕下一个讨伐对象会轮到自己。所以,它干脆停止了对隋朝的朝贡,开始积极备战。
这也罢了,毕竟,隋文帝时期,突厥才是隋朝军事活动的重点,隋文帝还抽不出心思来管高句丽的事情。可是,就在开皇十八年(598),有一件事终于惹恼了隋文帝。
这一年,有一支原本臣服于高句丽的契丹部落改投了隋朝,这在隋朝看来叫弃暗投明,在高句丽看来,就是可耻的背叛了。如果让这些附属民族都背叛下去,高句丽在东北亚也就威风扫地了。
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能坐视不管,他亲自率领大军杀到了隋朝统治的辽西地区。这可让隋文帝忍无可忍了。于是,就在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派汉王杨谅为元帅,高颎为元帅长史,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句丽。
结果怎么样呢?由于准备仓促,隋朝这次讨伐失败了,不过,高元也吓了一跳,赶紧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重新派人朝贡。这样一来,隋文帝算是有了面子,也就没有再追究。虽然这件事草草收场,但可以看出来,两个霸权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后的冲突还是在所难免。
第三个,高句丽和dōng • tū厥勾结,让隋朝感受到了威胁。虽然在隋炀帝时期,dōng • tū厥已经臣服于隋朝,但是,对这个骁勇的马背民族,隋朝一直不敢掉以轻心。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在突厥那里看到高句丽使者,一下子就敏感了起来。他害怕这两个政权联合。如果他们联合,一北一东雄视中原,还是很有杀伤力的。所以,隋炀帝才让使者传话给高元:“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这句话,仔细分析其实有两层意思。
第一,告诉高句丽国王,现在,大隋如日中天,请你赶紧认清形势,俯首听命。
第二,别打突厥的主意,现在突厥是我的藩属,不可能跟你联合。特地把突厥提出来,其实恰恰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担心。
这样看来,虽然隋炀帝在突厥遇到高句丽使者具有偶然性,但是,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却是由来已久,具有必然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偶然性可能加速或者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恰恰是这样。因为两个政权具有天然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不仅隋文帝要打高句丽,隋炀帝也要打,到唐朝还要打。双方必有一战,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打?在具体时间的确定方面,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在突厥偶遇高句丽使者事件就有重要意义了。这次遭遇之后,隋炀帝终于下定决心,晚打不如早打,现在隋朝兵精粮足,如日中天,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二、准备出征
要和高句丽打仗,怎么打?隋炀帝可不像当年隋文帝那样仓促起兵。事实上,他做了精心的准备。
第一项是后勤准备。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任何时代打仗,后勤都是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隋朝的西京在大兴城,东都在洛阳,位置都比较偏西。而高句丽则在东北地区,相隔很远。怎么解决后勤补给问题?隋炀帝的解决方法是挖运河。就在大业四年(608)元月,隋炀帝颁布诏令,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余人开挖永济渠,永济渠从洛阳一路往北修,一直修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这条运河就是直接为征伐高句丽修的。运河一开通,隋炀帝就可以通过水路把兵员和物资运到涿郡。再以涿郡为基地进攻辽东,就容易多了。
第二项是修造船只。既然依靠运河运输粮草,当然就要打造运输船只了。按照一般的想法,大业四年(608)运河完工,紧接着,大业五年就应该造船了。是不是呢?并不是。大业五年和六年,隋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西北,解决了西突厥问题和吐谷浑问题。不仅赢得了大片领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还把不少西域小国的国王和使者都带回了中原,让他们好好地感受了一下大隋的繁荣富庶。这就耽误了两年。
直到大业七年(611),隋炀帝才又有精力重新考虑东北地区的高句丽。高句丽到现在还没有臣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一来,本来中断了两年的准备工作又重新启动了。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下令,征调民夫,在东莱海口造三百艘大船,而且,在一个月之内必须造好!这么急的期限,民夫只好昼夜赶工,因为整天泡在水里,腰部以下都生了蛆,到船造好的时候,民夫已经死去十之三四。就这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二项准备工作也做好了。
第三项是征发兵源。在这个问题上,隋炀帝的做法是扫地为兵。
首先,全国的常规部队都到涿郡来集结。
其次,还要再征调一些特种兵。什么样的特种兵?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隋炀帝“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水手是划船的,弩手是拉弓的,作战能力弩比一般的弓要强。而所谓排镩手,其实就是专使丈八蛇矛的长枪手,这是《三国演义》里张飞的武器,杀伤力很强。岭南地区山高林密,盛产非常优秀的排镩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