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征高句丽(2/2)
第三项是调集军需。隋炀帝下令,让河南、淮南和江南老百姓建造戎车五万辆,送到高阳(今河北高阳),预备给战士们送衣服和帐篷;又征发江淮以南地区的民夫和船只,把几大粮仓的粮食、铠甲和一些攻城的工具运到涿郡。
这样大规模的准备工作一共动用了多少人?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奔走在路上的有好几十万人。这个准备规模,不仅远远超过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那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也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平陈战争。
就这样,经过一年紧锣密鼓、不计成本的折腾,到大业八年(612)正月初一,各项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了。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军齐集涿郡,总共达到了一百一十三万多人,当时号称二百万,整装待发。
三、御驾亲征
大业八年(612)正月初二,隋炀帝发布诏书,公布了高句丽不修职供、招亡纳叛、侵扰辽东以及内政紊乱等四大罪状,然后宣布,自己要亲总六师,吊民伐罪!作战要师出有名,宣布这些当然没有错。问题是,隋炀帝把该宣布的宣布了,把不该宣布的也给宣布了。他宣布什么不该公开的信息了?
首先,他把作战部署给宣布了。按照隋炀帝的文宣,他的二百万军队要分成左右两翼,每一翼又分为十二路军,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行军路线。比如,左第一路军走镂方道,左第二路军走长岑道;右第一路军走黏蝉道,右第二路军走含资道,等等。反正,二十四路大军的进军路线都公布得清清楚楚。
其次,隋炀帝还把军队番号也给公开了。
各路大军即将出征,隋炀帝要求,每路大军必须在衣服领子上缝一块布做的军记带,这个军记带长一尺五寸、宽两寸,上面写上各军的番号,省得谁走丢了,找不着队伍。另外,既然御驾亲征,不仅皇帝本人要去,大臣们也都得跟着去,这些大臣也不按原来三省六部那样的编制了,而是分别隶属于御营六军。哪六军?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他们也要戴上军记带。这样一来,一百多万官兵,每个人隶属的军队番号也都摆在了敌人面前,这不是故意泄露军事机密吗?
最后,更糟糕的是隋炀帝的出征方式。按道理讲,兵贵机密、兵贵神速,如果能够快速突袭敌人,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那就会赢得很多先机。可是,隋炀帝不这么想,更不那么做。他的方略是“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一共是二十四路大军,每天派一支军队出发,每支军队相隔四十里,一天一天地挨着走。这样一来,光是这二十四路大军出发,就花了二十四天的时间。二十四路大军之外还有天子六军,又是六天的时间。再加上一些辎重部队,整个出发仪式完成,一共用了整整四十天时间!敌人就是再迟钝,也早都知道了。
光是出发迟缓也就罢了,关键是,这样一来,整个军队就形成了一字长蛇阵,首尾相隔一千多里,别说是互为犄角,前面出什么事,后面根本就不知道。隋炀帝北巡突厥的时候,不是还刻意避开了一字长蛇阵吗?可是这一次他却掉进了自己曾经避开的深坑。这样一来,所谓百万大军,战斗力也就相当有限了。
这些举措已经充满漏洞,但是还没有完。隋炀帝的军队里可不光有军事人员,还有其他各种闲杂人员。什么闲杂人员呢?大概有四类。
第一类,乐队。隋炀帝随军带了一支军乐队,什么钲、鼓、箫、笛子,应有尽有。这哪里是去打仗,这不是去演戏吗?
第二类,宗教职业者。隋炀帝此行还带了不少和尚道士,可以在战场上讲经说法。
第三类,女眷。隋炀帝不仅自己携带后妃宫女出征,还让自己最亲信的宰相宇文述也带上家眷。
要知道,中国古代人比较迷信,认为女性上战场会对战争不利。但是,隋炀帝对这个问题倒是看得开,他怕宇文述不好意思,还特地给宇文述做思想工作,说:“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你不要听别人乱说什么女人上战场不吉利,古人是说,在白刃战格斗的时候,不要轻易让夫人露面。至于安营扎寨的时候,有女眷在旁边,一点关系都没有,西楚霸王项羽打仗不也带着虞姬吗?这样一来,好多女眷就出现在行军队伍之中。
第四类,外国使节。隋炀帝不是在大业六年(610)把好多西域小国的君主都带到中原来了吗?其中有一些人一直没回去。比如说高昌王、伊吾吐屯设,还有吐谷浑的太子,乃至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当时都跟在隋炀帝身边。现在,隋炀帝把他们也带上了,一起随军观战,好进一步感受一下大隋的威风,从而坚定追随大隋的信心和决心。
这样的军队,还哪有什么军纪和秘密可言?
四、出征预测
这样一支前所未有的军队,就以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出发了。这哪里是去打仗,简直就是武装游行,还外带嘉年华。这支军队能不能取胜?隋炀帝认为完全不成问题。在他看来,像高句丽这样的蕞尔小国,哪里还用得着打?有这样一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往边境一站,他们吓也得吓死了。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战略战术问题,只要考虑好如何接受投降的事宜就行了。怎样才能顺利地接受敌人投降?隋炀帝觉得,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好。
第一个,如何防止将领贪功冒进。
第二个,如何有秩序地接受敌军的投降。
怎样防止将领贪功呢?隋炀帝下令,二十四路大军不设统帅,互相牵制,而且,有事必须禀报隋炀帝决定,不得擅自开战。这样一来,就谁也不能冒进了。
怎样接受敌军投降?隋炀帝规定,每支大军专门设立一个受降使者,这个受降使者“承诏慰扶,不受大将节制”。慰抚使直接隶属于皇帝,跟本军将领是平级关系,如果将领不接受投降,慰抚使可以节制他。
要知道,自古要打好仗,讲的就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有这样,主帅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出胜仗。可是现在,上面有隋炀帝管着,旁边有受降使者看着,这仗岂不是没法打了?隋炀帝为什么这么荒唐?不是他不会打仗,而是他根本就没预备打仗。他想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隋炀帝如此,其他人是不是也这么想?未必。当初,太史令庾质因为把儿子送到齐王府当官,被隋炀帝贬为县令了。这时候,大军出征之前,隋炀帝又想起他来,就把他叫回身边,问他:“高(句)丽之众不能当我一郡,今朕以此众伐之,卿以为克不?”高句丽是个小国,还不及我一个郡大,现在我派大军讨伐,你觉得能不能打赢?
庾质回答说:“伐之可克。然臣窃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打还是可以打赢的,但是依我愚见,陛下还是不要御驾亲征了。
这个回答让隋炀帝很不高兴,他变了脸色说:“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先自退邪?”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现在已经率领这么多大军来到涿州,已经在前线了,你难道让我不见敌人就跑回去吗?
庾质怎么回答呢?他说:“战而未克,惧损威灵。若车驾留此,命猛将劲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机在速,缓则无功。”如果陛下御驾亲征,万一不胜,是很没面子的事。因此,还不如留在后方,派将领去打。将领没了您这个负担,倒可以迅速出击。要知道,兵贵神速,这样拖延,恐怕劳而无功。这是非常中肯的意见。
而且,这也不是唯一的批评意见。事实上,在领兵将领之中,也有人对这次出兵有不同意见。谁呢?老将段文振。段文振是隋炀帝委任的二十四将军之一,还没到辽东,就病倒了。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在临终之前,段文振给隋炀帝上表说:“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余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什么意思呢?段文振说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陛下一心想要接受高句丽人投降,问题是,这些敌人很狡猾,很有可能诈降。所以,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要被他们骗了。
第二,眼看雨季就要到了,所以我们出兵一定要快一点儿,只有出其不意拿下平壤城,才有胜算。否则,等到雨季到来,运输艰难,我们的后勤补给跟不上去,那时候,高句丽再伙同靺鞨等附属民族打我们,麻烦可就大了。这个意见相当具有前瞻性。
这样看来,虽然隋炀帝自恃兵多将广,信心满满,但是,对于隋炀帝的军事方略,一些官员表现得忧心忡忡。
那么,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到底会是怎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