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十章 乱世里逃难的人(3/4)
薛子墨听得呆了呆,他从穿越到即墨至现在,就从未真正去了解过即墨的粮食存量情况,一开始家里饭菜确实清苦,那是因为刚入春,这个时代没有大棚种植技术,没有反季节蔬菜,也是正常。薛子墨对于乱世中的粮食缺乏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只觉得不多。父亲薛慎也从未将这些事告知过薛子墨,可能是不想让他太早操心这些事吧。此时听到钟思淼的分析,心中不由有些危机感,他是知道历史上的很多暴力事件,都是由灾荒引起的,人民吃不饱饭,为了活命,填饱肚子,就会豁出性命去干一些违法暴力事件,俗称造反,好听一些就叫起义。
第一天,来报名的人不多。虽然报酬高,还管饭,但是人们还是会持有本能的怀疑态度。前来的大多数人都是来观望情况的,负责登记报名的,也会按照薛子墨计划书中的一些劳动标准进行解说,例如要考核手艺和做工效率,若是突出者,会有嘉奖,而不合格者,会酌情降低报酬,若是怠工者,直接赶人。同意薛子墨制定的条款的人,将会签一份劳动合约,将会有官府印章,保证工匠的劳动合法性。
这一切,都是薛子墨绞尽脑汁回忆后世的一些知识做的计划书。薛子墨的想法,就是想要通过薛、钟、高三家联手出资做股东,做成类似后世的三家合资渔业公司,按照薛子墨的计划书,最终薛家占股五十一,钟家占股三十,高家占股二十。当然在这里,薛子墨取了个名叫墨渔坊。
若是单独依靠百姓单独发展渔业,恐怕很难做大做强,于是薛子墨就想着参照后世的商业模式,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当时这个计划书呈交给薛慎的时候,起初对于其中的商业性质,非常的反对,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一直以士农为重,轻视工商为贱业,薛慎是为官之人,反对自己的儿子行商,自然都在情理之中。
钟家为诗书世家,也多有威严,读书之人,如今却入了充满铜臭的商贾之道,自然颇多不满,唯有高家,家中产业就是镖局,自无多少反感。
薛子墨曾预想过这时候人的观念差异,未曾想当时的阻力如此之大,后来还是在薛子墨的一番据理力争,依据当时的难民形式条条分析,指出了如此做的目的以及产生的效益,对造福百姓的功德之大,并保证将其作为为百姓谋福祉的事业,才最终获得了薛、钟两家长辈的同意。
他们虽然碍于当时礼法的约束,对商贾多有微词,但却心系难民,对难民多有恻隐之心,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也认同了薛子墨的计划书。一旦同意后,两家长辈也都仿佛放开了心怀,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对于薛子墨给出的计划书进行一番完善后,便吩咐家中的管事开始有条不紊的执行下去。
对于他们的做法,薛子墨除了一开始给出自己的想法,和一些粗略的规划,之后的事情便一概不管不问。他自己知道,自己相对于这些人,处理一些事情,还是要稚嫩不少。前世自己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在这里,自己也就占了多知道一些先进知识理念的优势,绝不会自大地认为自己从后世穿越过来,就能够凭借后世的知识在这个时代通吃,那就是异想天开了。
“子墨,你觉得这墨渔坊真的能顺利做起来吗?我对你的计划书中描述的前景有些难以置信。你要造能载四五百人的大船,这可不是轻松就能够造出来的。我虽不懂如何造船,但我也知道此事绝不轻松,如今的大船,大多载人在百人左右,再往上的大船,难度将急剧上升,单凭我们即墨,就是木料也找不到合适的吧。”钟思淼有些难以置信,一度觉得薛子墨在异想天开。
“不都在计划书中写清楚了吗,那只是我们今后的一个目标而已,并非是现下的首要计划。我们如今要做的,只是造出五十多号人的大船,用于海上捕渔便足矣。当我们通过不断造船积累技术,我们就能够不断造出更大的海船,终有一天,造出能载几千上万人的巨船,也并非天方夜谭。至于木料,今后只要有条件,从其他地方运来就是,还用担心木料问题吗?”薛子墨道,他还没有说自己想要造钢铁巨舰的事,就是怕吓着了这些人。当然以现下的冶铁技术,怕是在发展十几年,也难有足够的标准钢材用于建造钢铁巨舰。
钟思淼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薛子墨的看法,道:“你说的天方夜谭是什么,有什么典故吗?”
薛子墨看了看他,有些头疼地撒谎道:“我从一本西域的故事书上看的一个故事,其中就有一个故事叫天方夜谭,讲的就是虚诞、离奇的故事。”
一旁的桃子突然说道:“公子你怎么从来没有和我讲过这个故事,是不是和白雪公主是同一本故事书中的故事。”
“不是,那是另一本童话故事书。天方夜谭是收集的民间故事。”
“童话故事?公子,你把我当小孩子呢,哼。”
“哈哈,你才十四岁,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薛子墨打趣道。
“公子下次给我讲讲这个叫天方夜谭的故事吧,我不想听什么童话故事了,我都十四岁了,不想听什么童话故事了。唔,好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