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十章 乱世里逃难的人(2/4)
“遇见啥了,让爷爷猜猜,小九是不是遇见隔壁家的小翠丫头了。”老人慈祥地抚摸着少年郎的头说道。
“才不是。”被叫小九的少年郎名叫盛舟九,此时听爷爷说起小翠,顿时有些忸怩起来,“爷爷,我其实是在街上听到知县老爷发布的榜文了,听那里的官爷说,只要会木工,就可以每天领十个铜钱,还有饭吃。爷爷,你不是说你是造船的吗,你也会木工的活,我们去了,就有饭吃,不用再饿肚子了……”
“爷爷,你平时不是老跟我讲,我们家以前就是专门造船的么,家里摆着的那些小木船,真的可以建成大船吗?”
盛舟九从记事起,就是跟着爷爷过日子,家里只有祖孙俩,爷爷是个木匠,平日里,是给城里的农户做些木匠活,维持生计。
一旦空闲下来,老人就会带着盛舟九在一个杂物间里鼓捣,给盛舟九讲述一些木匠的手艺。老人常对盛舟九说的一句话就是,“爷爷老了,只剩下了这一身手艺,舟九你努力多学点,将爷爷这一身本事好好传下去,莫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蒙了尘……”
老人不是普通的木匠手艺,而是船匠手艺,他一生造船,祖上也是替人造船的,到了老人这一辈,船业发展迅猛,积累下了一定的家底。然而金人南下彻底打碎了老人一家的希望,金人将老人的独子掳去,说是要给金人造船,但自此一去不复返,老人也知道,此去怕是凶多吉少。后来几年,中原几经战乱不休,老人也带着唯一的孙子四处逃难,跟着一只逃难的队伍来到了密州,之后听说即墨的知县为官清廉,治下的百姓少了许多被金人的压迫和屈辱,便带着孙子在即墨安顿了下来。
然而从此之后,老人就再也没有展示过自己造船的手艺,他每每想到了自己被金人掳去造船的儿子,都暗自忧伤不已,并发誓此生不会再为金人造一艘船。
“小九,爷爷老了,就不参和那些事了,爷爷做点小木工,也能养活咱爷俩,你出去后,不要跟其他人说起爷爷会造船的事,知道吗!”老人还以为这次造船,又是给金人干活。平日里薛慎的为人做派,自然看在老人的眼里,也暗暗钦佩薛慎的人品,只是一听到是造船,不免让老人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事情,本能地想要回避。
盛舟九见老人没有想要去的意思,心中有些闷闷不乐,他本以为,这次爷爷若是去做工,一定能够赚大钱,这样自己就有钱给小翠买好吃的了,她父亲的病也就有钱买药了。但他很听老人的话,答应了一声,便又出门去了。
…………
世恩坊,临近中午,薛子墨被钟思淼拉着来到这边。报名登记的活,自然是有人负责的,还轮不到需要薛子墨这些晚辈来做。钟思淼单纯是有些过度操心事情的进展了,为了最近难民的事,他都推迟了去济南府的日子。
“话说你推迟时间去上任,真的没问题吗?”
钟思淼给了薛子墨一个放心的眼神,道:“无碍,原本在三个月内去上任就行,况且这边出了这档子事,若是能够在这边着手参与处理,也算是积累了经验。”
“你看这些天,城外多了好些的外地人,这些人有些托家带口,有些独自一人,但无一例外,都是面色枯槁,一看就是受了好些天的饥饿,想来就是从沂州逃难过来的难民了。哎,不知道这次会饿死多少人,希望你的办法,能够尽快取得效果,这样也好少死些人。”
“官府不是已经开始开仓放粮赈灾了么,怎么也能撑一段时间吧?”薛子墨不是很清楚即墨到底有多少存粮,疑惑道。
“官府不会很多,你不知道,就算你父亲,顶着头顶乌纱帽不要的风险,将官府全部的存粮拿出来救济难民,也难以支撑到秋收。我知道的情况,就是最多只能坚持到秋收之前,也就最多三个月,这还是大家每天一晚稀粥的量,只能维持人不饿死的状态。官府的粮食,大多都已经被金人征收,像即墨这样能有一些余粮,已经很不错了,而能将这些不多的官粮放出来救济百姓,更是少之又少。”
“若是这次过来即墨的难民更多些,怕是连三个月都坚持不到,能撑上个月余,也算不错了。只是若是我们的办法不奏效,那之后这些难民,就只能自生自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